党建引领 艺术赋能 协同育人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01-06 10:27:11


唐山学院艺术系视传书法联合党支部是河北省第二批全省党建工作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单位,2024年9月入选河北省“强国行”专项活动团队。党支部建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研室和书法美术教研室之上。支部现有党员15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1人享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河北省模范教师,1人被评为河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

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为抓手,以“七个有力”为标准,开展“五大工程”建设,全面推动党建联建、提供教育服务、推动科技赋能、深化实践育人等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坚持党建领航,把准教育创新“航向”

党支部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唐山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联合潘家峪、鲁家峪、李大钊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活动。党员干部通过深学、普学、导学、促学、研学、领学、督学等“七学”多维模式,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切实夯实思想根基。通过中层干部讲思政、支部书记上党课、团干部上讲台,层层推进,加强主题教育纵深发展。

二、坚持“一融双高”,强化艺术赋能“内功”

支部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新路径,通过强化艺术赋能,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不仅深化了师生对党的历史和理论的理解,也激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

开展“画”说系列主题教育,激发爱国情怀。支部组织开展“画”说百年党史、“画”说百年团史、“以青春之我 绘时代华章”——“画”说十八大以来的成就、“画”说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等系列活动,在艺术创作中深化了师生对党的历史和理论的理解,增强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党课变得鲜活起来。

开展地方元素融入思政教育,提升文化自信支部积极将地方“革命文化”、“传统文化”和“工业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在“1+N”研学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唐山学院美育节主题绘画活动,同时精心打造18项唐山工业文明思政案例。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开展“非遗+”系列活动,在美育浸润中提升师生文化自信。

2

开展“三进三说”思政教育,强化就业能力。加强对学生四年不断线教育,将专业、就业与思政相结合,开展专家教授进校园说专业前沿、优秀校友进班级说成长经历、企业精英进课堂说发展动态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

近年来,支部完成专创融合、创新创业类社会实践课程和教研、教改项目16项,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206项,4个团队入驻校启航众创空间,多名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三、服务地方建设,提升产教融合“温度

结合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和唐山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的新形势新要求,支部坚持以“重转化、重造诣、重需求、重协作”的四重维度,持续深入实施校地联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创新发展战略,进行融产于教和融教于产的社会实践。

产教融合推进合作发展。支部成员为唐山市数十家企业开展形象设计、品牌设计和产品设计等服务,与当地文化馆、创业孵化基地、文化传媒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组织开展唐山学院艺术类产教融合论坛,与行业企业共建陶瓷产业、装饰行业和文创产业3个艺术服务平台。

校地合作推进传承创新助力学校与清东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共同成立唐山学院清东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推动校地联合和产教融合深度合作。唐山市纪委监委与唐山学院合作成立唐山新时代廉洁文化研究中心,支部三名党员教师入选专家组,并带领学生完成唐山市纪委部署的22幅“清廉血脉润唐山”主题插画设计等多项工作。

四、完善实践育人,点燃师生成长“引擎”

支部以专业能力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结果进行社会化创新实践,陆续开展艺术设计进地方、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等系列活动。

墙体彩绘活动助力环境提升。支部成立以来,积极发挥专业特长,通过李保国志愿服务队和学生“弘毅”墙绘社团两支队伍,为唐山市20多个村庄和社区进行墙体彩绘万余平米,以艺术的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广大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这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微信图片_20250103190058

艺术实践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支部通过指导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配合迁安市小石岭村、丰润区潘家峪村村庄规划,进行农产品包装、文创产品设计等,并在环境美化、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积极参与,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参与遵化市獐子峪村乡村振兴活动,帮助其设计的文创产品获得遵化市旅游文创产品创作大赛优秀奖。指导教师连续三年获评河北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社会实践小队获评河北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小分队。

弘扬传统艺术助力文化传承。支部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支部教师在唐师附小、十二中、“首佳”养老社区等地开展书法、陶艺、插花等传统文化宣传体验活动,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特别“翰墨致远”书法公益大讲堂活动,自2014年至今,受众千余人次。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师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更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了力量。

五、强化党建引领,谱写协同发展“新篇”

支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强国行”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强化党建引领,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推动科技赋能,深化实践育人,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学校高水平国际化应用型大学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深化合作,共筑红色堡垒。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党建联建,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党建品牌。推动党旗领航工程、凝心铸魂工程、课程思政建设工程、党建事业融合互促工程、头雁工程等“五大工程”向纵深发展,加强与兄弟院校、行业先进党组织的交流学习,共同举办党建论坛、红色教育基地共建等活动,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开展“红色文化+”项目,将红色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党建品牌。利用“七学”模式,促进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结合线上学习平台,创新党员教育培训方式,提升党员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让每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

优化资源,提升育人质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满足师生和社会需求。继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打造更多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案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通过“头雁工程”,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教师,特别是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落实导师制,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支持。

创新驱动,助力产业升级。依托科技创新,推动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助力地方产业升级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共同申报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依托现有艺术服务平台,拓展服务范围,引入更多企业和项目,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利用数字技术记录和展示非遗文化,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提升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服务社会,促进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化实践育人,培养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进全面发展。在现有基础上,新增一批社会实践基地,特别是乡村振兴示范村、红色教育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完善志愿服务机制,鼓励师生参与社区服务、支教、环保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等各类支持,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就业体验。


责任编辑:陶梦华
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推动党建联建、提供教育服务、推动科技赋能、深化实践育人等工作的开展
通过该平台,展示唐山学院艺术系视传美术联合党支部在强国行专项行动中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