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从“雁南飞”到“凤还巢”——红色实践育人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就业与地方文化浸润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25 16:17:57

从“雁南飞”到“凤还巢”——红色实践育人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就业与地方文化浸润路径研究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武昌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聚焦于大学生返乡就业与地方文化浸润的路径研究。通过实证调研,团队揭示了当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背景与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然而,尽管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大学生返乡的实际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为此,武昌理工学院的学生团队开展了深入调研,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红色实践育人视角,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

现状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红色育人成效显著。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红安革命纪念馆等12个基地,构建了沉浸式红色教育体系。近三年,共有2.3万名学生参与红安研学,98%的学生表示理解了革命精神的价值,87%的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此外,红安县通过“智汇红安”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127名大学生返乡就业。

然而,地方文化浸润仍面临挑战。咸宁古瑶文化进课堂实践虽然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古瑶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可能导致学生对文化的错误认知。黄冈市黄州区通过东坡文化融入乡村治理,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也存在文化资源产业化转化不足的问题。

在返乡就业方面,红安县、咸宁市等地的大学生返乡就业率逐年上升。红安县2022年应届毕业生返乡就业率为50%2024年达到70%以上。咸宁市通城县2022年为88-90%2024年为95%以上。尽管如此,返乡就业仍面临诸多困难,如就业信息不对称、政策落地差等。

调研设计与方法

调研团队于20217月至20253月在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崇阳县,黄冈市黄梅县、红安县展开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和发放纸质问卷,共完成1800份调研问卷。调研对象主要包括高校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当地政府人员及农户等。

在调查问卷中,团队关注了大学生的返乡意愿、就业选择、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等多个方面。结果显示,女性大学生选择返乡的比例高于男性,独生子女的返乡意愿较强。高铁成为近半返乡学生的优先选择,学习提升和社交娱乐是大学生返乡业余时间的主要分配方式。

机制构建

为了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与地方文化浸润,团队提出了四维驱动模块:

1. 文化认同:通过组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开设文化体验营等方式,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鼓励大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增强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责任感。

2.政策牵引:地方政府应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降低大学生返乡就业的门槛与成本,提供全方位保障。例如,红安县人社局开展实名制就业帮扶,黄冈市提供落户、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

3. 能力匹配:高校应根据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大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和行业资格认证考试,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

4. 平台搭建:构建校地合作平台,实现高校与地方在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共享与互补。例如,学院与红安县、崇阳县开展合作,建立“红色实践”基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

解决方案

针对现存困境,团队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 构建“红色基因库+文化地图”数字平台:整合红安、咸宁的红色文化和地方文化资源,开发融合多种技术的数字平台,提升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转化能力。

2. 推进校地共建产业学院:通过产业精准调研和专业科学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建立人才就业信息大数据平台,提供全方位的就业保障。

3. 建立返乡就业追踪服务系统:打造功能齐全的线上服务平台,设立线下服务站,提供贴心服务和资源整合。建立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动态管理和优化政策。

通过这些措施,团队希望激活地方文化基因,构建青年与家乡共生的价值纽带,实现从“雁南飞”到“凤还巢”的转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责任编辑:刘龙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聚焦大学生返乡就业与地方文化浸润的路径研究,通过实证调研,揭示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可行方案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