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文化之笔,绘高校“大思政课”新篇

2025-10-31 09:55:39 郭华盈

以红色文化之笔,绘高校大思政课新篇

郭华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精神要求,贯彻落实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进一步深化学校红色文化育人成效,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红色实践中悟思想、强信念、勇担当,在历史浸润中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以党建带团建,积极开展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行走的红色课堂”串联红色地标、用“理论宣讲+故事启迪”传递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一、红色文化融入:价值熠熠生辉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在多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从价值支撑角度看,红色文化中的真实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为思政课构建具象化教学载体,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叙事,提升教学吸引力。其融入深化教学内容精神意蕴,还原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逻辑,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自信。同时,红色文化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要素,通过具象化表达融入高校思政课,借助情感共鸣促进价值观内化。

在创新课程模式上,红色文化丰富的资源形态,构建起 “文字 + 影像 + 实物” 的多形态教学资源体系,革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深度开发地域性红色资源,促进课程差异化建设,形成 “国家课程 + 校本特色” 的复合结构,强化主流价值引领并增强教学贴近性。校内外多方主体联动,构建 “课堂教学 + 社会实践 + 文化浸润” 的育人网络,延伸理论学习至社会服务,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与亲和力。

红色文化融入还增强了思政育人实效性。其特有的历史叙事体系将抽象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操作教学内容,通过互动式教学培育学生思辨能力。依托校园文化空间与社会实践基地联动,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场景,突破传统课堂限制。梳理革命精神谱系,建立从历史认知到行为转化的教育链条,促进学生将红色精神内化为成长动力,搭建知识学习与价值践行的桥梁 ,构筑完整育人体系。

二、现实困境:挑战亟待突破(一)认同感缺失:师生观念的鸿沟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面临着师生认同感缺失的难题。部分教师存在观念偏差,认为红色故事学术性不足,备课又耗时费力,因而产生抵触心理 ,在教学中敷衍了事。同时,一些教师对红色文化研究不深,知识储备不足,讲课时只能照本宣科,难以将革命故事和理论讲得生动深刻。在教学技术上,面对习惯短视频的学生,部分老教师难以运用 VR、直播等新形式,导致课堂缺乏吸引力。

  从学生角度来看,00 后大学生成长于和平繁荣时代,与革命年代存在认知隔阂,觉得红色故事太过久远,和现实生活关联不大。部分学生更关注个人发展,在价值观上与红色文化强调的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产生冲突,接受度较低。这种师生之间在观念和认知上的鸿沟,使得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融入面临重重阻碍,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供需错位:资源与需求的失衡

红色文化资源供给与学生需求存在明显错位。在资源开发上,存在浅表化和碎片化问题。许多高校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仅停留在历史事件复述,如简单讲述战役经过、英雄生平,未深入挖掘背后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使红色故事沦为 “历史流水账”。不同形式的红色资源,如老物件、口述史、文献档案等,缺乏主题串联与逻辑整合,教师使用时拼凑感强,难以形成系统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也未能契合学生需求与专业特性。00 后学生偏好短视频、直播等鲜活形式,但不少思政课堂仍依赖 “黑板 + PPT” 的传统方式讲授红色故事,无法满足学生对学习形式的期待。更为突出的是,教学忽视专业差异,理工科课堂生硬插入革命故事,未与科学报国精神有机结合;文科教学照搬通用案例,未挖掘红色文化中的人文智慧,让学生觉得红色教育与自身专业无关,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

(三)协同局限:场域与资源的割裂

场域协同与资源整合的局限性,也影响着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融入。校内外协同联动存在割裂现象,学校内部宣传、教务、学生管理等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导致红色教育活动零散,无法形成育人合力。校外合作多为 “打卡式参观”,高校与红色景点、博物馆合作仅停留在组织学生游览层面,未联合开发课程、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学生参观后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教育效果不佳。

资源整合同样存在问题,呈现 “散装化” 特征。地域上过度依赖本地知名红色资源,忽略其他地区小众但珍贵的革命记忆;类型上侧重于遗址文物等有形资源,忽视红色歌谣、口述历史等 “活态” 资源。收集的资源缺乏整理与数字技术整合,杂乱无章,难以构建系统化的育人体系,限制了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三、破局之路:探索实现路径 (一)整合资源,革新教学

要注重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将纪念馆、老物件等实体资源与影像资料、数字化档案等线上资源相结合,形成统一的资源库。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便师生随时查找使用。在教学模式上,应积极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技术与手段。线上借助虚拟技术,如利用 VR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场景;线下开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 ,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教学效果。

(二)扩容课程,强化实践

将红色文化与现实生活、学科特色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分层次进行,使其更接地气,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开展跨学科教学,将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交叉融合,丰富课程内涵。同时,提高实践课时比重,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如红色景点讲解、采访老革命后代、制作红色故事短视频等实践活动。建立健全红色文化实践教育评价体系,对实践活动进行科学评估,确保实践教育的有效开展,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三)构建平台,协同育人

打破传统课堂局限,通过校企联动、校馆联动、校校联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平台。与文旅局合作,将红色景点转化为校外课堂,并制定统一教学标准;开发线上平台,实现红色资源共享。借助社会力量,邀请老红军后代担任校外辅导员,联合社区开展红色活动。加强与企业合作,将学生设计的红色文创产品转化为商品,激发学生积极性,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力,实现全方位育人。

(四)开发校本,本土转型

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如当地的革命故居、历史事件发生地等,将其融入校本教材开发,体现地方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根据学生反馈不断调整教材内容,推动教材革新,实现本土化教学转型,使红色教育更具地方特色与亲和力,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红色历史就在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责任编辑:陈汇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以党建带团建,积极开展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