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神奇的量子纠缠”:从理论到应用
4月28日上午,光电信息与能源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于四教学楼312室成功举办了主题为“神奇的量子纠缠”的学术报告活动。光学信息研究所党支部袁晨智老师主持活动,并带领同学们共同开启这场量子世界的奇妙之旅。
袁晨智首先从量子力学发展的历史出发,带领同学们学习了量子力学是如何一步步被建立起来,建立的过程中又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从普朗克为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犹如在经典物理的天空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随后,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成功解释光电效应,玻尔的原子模型,更是为量子力学的大厦添砖加瓦。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薛定谔建立波动方程,海森堡创立矩阵力学 ,量子力学在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下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无畏的探索精神,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新的道路。
接着,袁晨智引入了本次报告的核心——量子纠缠。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提出了EPR佯谬,以一种看似违背直觉的方式预言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而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则坚决捍卫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这场争论持续了数十年,直到1964年贝尔提出贝尔不等式 ,为验证量子力学的完备性提供了实验依据。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系列的实验结果都坚定地支持了量子力学的预言,量子纠缠的真实性逐渐被科学界所认可,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才逐渐平息。老师详细阐述了这一过程中各方的观点和实验验证,让听众清晰地理解了量子纠缠从被质疑到被证实的艰辛历程。
此次关于神奇量子纠缠的学术报告,以通俗语言勾勒出量子世界的轮廓。活动通过梳理理论脉络、解析争议历程,让抽象物理概念具象化。其意义在于激发师生对基础科学的探索热情,强化学科交叉意识,更在青年学子心中播撒创新种子,为量子科技领域的知识储备与未来突破筑牢认知根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