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以德育为帆,驶“五育融合”之舟
(一)背景与目标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立足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与船舶制造业人才培养需求,针对当前“五育并举”实践中存在的德育说教化、智育应试化、体育过场化、美育边缘化、劳动教育形式化等问题,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从“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转型。学院以德育为引领,通过价值渗透与机制创新,将德育元素有机融入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全过程,旨在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道德素养、健康体魄、审美情操和劳动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主要做法
1.以德启智,以智铸魂: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
结合船舶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学院教学团队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深挖修造船行业典型案例与专业课程的思政结合点,做好顶层设计。在知识传授中既保证导向正确、逻辑严谨,更紧扣修造船实操场景渗透价值理念。以《船舶放样实训》为例,课程围绕核心实操,结合“修造船毫米级误差关乎船体结构安全”的行业要求,引导学生体会敬业、精益、专注的工匠精神;同时通过实操难点突破,锤炼学生攻坚意志。通过学科德育转化路径的设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
2.以德健体,以体强魄:体能训练与意志品质同步提升
结合船舶专业对从业者负重作业、精准装配、协同施工的高要求 ,学院除通过体育课程外,更依托特色素质拓展项目:如“船台分段协同对接”模拟、“船厂设备维修协作”模拟、“车间构件转运竞赛”模拟等,引导学生突破操作难点、锤炼攻坚意志。体育也不再仅是“锻炼身体”,更成为培养修造船场景下抗挫折能力、车间作业组织纪律性、设备调试开拓精神的重要载体。
3.以德润美,以美润心:文艺创作与价值观塑造有机结合
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将美育通识课程与专业特色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文艺的社会功能。立足学科特色,挖掘船舶工业发展历程中的鲜活典型人物与关键事件,组织学生开展剧本创作、情景剧排演等实践活动。在沉浸式的创作与展演过程中,既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审美观、提升艺术表现力,更推动其将个人艺术追求与行业发展需求、社会进步使命紧密联结,树立“以美赋能实践、以艺传递温度”的创作导向。
4.以德促劳,以劳树人:劳动实践与职业素养一体推进
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推动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传统节日等多个维度。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企业实践相结合,构建“劳动实践+专业赋能+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位一体育人场景,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创造的价值观,实现“技+劳+能”融合培养。
(三)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1.构建“学科德育转化路径”,解决“融什么”难题
学院提炼船舶专业中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等德育元素,形成可迁移、可复用的德育渗透方法论,为工科专业推进课程思政提供具体抓手。
2.创新“五育耦合机制”,回答“怎么融”问题
通过专业实训融德育、体育拓展融意志、美育创作融价值观、劳动实践融素养,实现五育在机制层面的深度耦合,避免融合流于表面。
3.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整合校内外资源
学院整合校内实训基地、船舶企业、社区服务等资源,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场景,形成“产教融合+德育浸润”的职业教育范式,增强育人的实效性与社会性。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