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场视阈下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铸育时代新人的路径研究——基于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

2023-12-18 08:49:05 杜逸涵

问题描述

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在当今社会,物质利益和科技进步被过度强调,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则相对缺乏。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忽视或轻视。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和教学计划,无法有效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

二、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手段单一

目前,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缺乏相关教材和教具,无法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此外,教育手段单一,仍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三、受制于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些学生和教师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认同减弱,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不高。同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思想观念也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解决方案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推动红色文化在高校中传承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以国家在场视角进一步理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载体,切实发挥红色文化育人时效,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探索如何将红色文化传播转化为文化育人实践,从而有效应对文化多元对于红色文化传播的消极影响,通过“国家在场”的实践框架,诠释其对文化认同的影响,进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站稳主阵地、弘扬主旋律,切实增强育人实效。

在国家在场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国家的“显性在场”“隐性在场”以及二者共同在场的积极作用下,可以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实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使红色文化可以更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与力量,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效果。

一是注重强化国家的“显性在场”,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入规范性框架之中,通过制度化、体系化的规范框架建立,使红色文化的传播必然有国家在场,从而强调在特殊场域中国家符号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规范与塑造的作用;同时,通过展览馆、纪念馆等实体性教育场所的使用与推广,使大学生深入到国家在场的场域中,从真实的视听感受中,推动红色文化大众化发展,增强文化吸引力。

二是注重提升国家的“隐性在场”,形成无形的价值引导,通过现代化的输出手段,例如短视频、VR等新型信息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不断扩展,从而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融入;同时重视基于红色文化挖掘发现基础上的“再解读”,以符合当代大学生接受习惯、阅读习惯的形式,使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红色文化身边化的转化,促进学生的深入与理解。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大学生亲身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例如:组织参观革命遗址、博物馆、展览馆等活动;开展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举办文艺演出、主题党团日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

三是注重突出显性、隐性的“共同在场”,在促进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的基础上,实现红色文化的再生产,使二者融合共生,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实现能量的双向传递,一方面红色文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给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之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实现红色文化的“再生产”即用大学生喜闻乐见、同辈传递的方式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育人效果。

责任编辑:杜逸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暂无评论
    以国家在场视角进一步理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载体,切实发挥红色文化育人时效,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同
    党支部现有中共党员27名,为学院在读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党员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