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武汉科技大学资环学院“山水梦行”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湖北省浠水县,在闻一多纪念馆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红色精神追寻之旅。团队成员通过瞻仰革命文物、聆听历史回响,深刻感悟闻一多先生“红烛燃烧”的爱国情怀与民主斗士的铮铮风骨。
浠水县是闻一多先生的故乡,这座以“红烛”为精神地标的县城,因闻一多纪念馆而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纪念馆坐落于清泉镇,主体建筑以“红烛”为设计意象,馆内藏有闻一多手稿、诗集、书画作品等珍贵文物2000余件,全面展现了其从清华学子到民主先锋的革命历程。
实践团刚踏入纪念馆序厅,巨幅浮雕《红烛颂》便映入眼帘。浮雕以炽热的色彩勾勒出闻一多执笔呐喊的形象,背景是《七子之歌》的激昂诗句。“闻先生用诗歌唤醒民众,用生命践行民主,这束‘红烛’照亮了黑暗的年代。”团队成员张旭东在浮雕前驻足良久,感慨万千。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团队成员步入“觉醒年代”展区。1925年闻一多创作的《七子之歌》手稿静卧展柜,泛黄的纸页上,“母亲啊,我要回来!”的墨迹力透纸背。“这首诗不仅是闻先生对家国破碎的痛切呼喊,更是一代知识分子觉醒的号角。”成员们轻声诵读,眼中泛起泪光。
移步“红烛燃烧”展厅,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备课笔记、设计的“民主壁纸”复原场景,以及他主编的《民主周刊》等实物,生动再现了先生以笔为枪的峥嵘岁月。当听到《最后一次演讲》的影像资料中那句“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时,团队成员集体肃立,仿佛穿越时空与革命先辈对话。
在“赤子情怀”专题展区,闻一多致家人的书信、为浠水巴河镇设计的《家乡建设规划图》等展品,展现了其心系桑梓的赤子之心。“闻先生不仅是诗人、学者,更是扎根人民的实践者。他‘返乡筑梦’的情怀,为我们投身乡村振兴树立了精神标杆。”带队教师廖希敏动情地说。
“此次研学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是青春最鲜亮的底色。”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我们将以闻一多精神为指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红色文化的洗礼,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传承“红烛”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