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森林公园太渔桥畔的金色花海中,一场别开生面的 "大思政课" 正在生动上演。春分时节,文华学院的大学生们身着统一武术服,在非遗传承人的引领下,将健身气功、古琴雅韵、东腔调吟诵等非遗技艺融入自然课堂,为传统体育保健教育注入了时代新内涵。这场沉浸式文化盛宴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创新,更是大思政课理念在实践中的生动诠释。
此次活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通过 "三个结合" 彰显大思政课的育人魅力。首先,将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文华学院基础学部公共体育系副教授谭润芳的带领下,大学生们展演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刚柔并济,吸引游客共同体验,让古老的养生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这种实践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厚植文化自信。
其次,活动巧妙融入多学科元素。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副会长陈思中教授以独特的东腔调吟诵为背景音乐,身着汉服的学子朱怡婷轻抚古琴,古琴雅韵与《咏花朝》琴歌相映成趣,中医药《养心汤》的韵律化教学让游客在药香中感受 "宁心调息" 的智慧。这种跨学科融合正是大思政课 "大整合" 理念的体现,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起立体化的育人体系,使学生在多元文化浸润中提升综合素养。
更值得关注的是,活动通过投壶、围棋、非遗鱼灯制作等互动体验,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参与、可感知的实践场景。当《诗经・芣苢》的旋律在花海中飘荡,教学现场变身传统文化游园会,学生和游客在趣味互动中触摸文化脉络。这种 "活态" 教学模式,正是大思政课所倡导的 "社会即课堂" 理念的生动实践,让思政教育真正走出课本,融入生活。
本次活动由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华学院)与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武汉大学)联合打造。不仅是一次教学实践的创新,更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有益探索。它通过将非遗技艺与自然景观、现代教育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青春活力,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范式。当传统体育保健课堂在花海中绽放异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形式的创新,更是大思政课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育人目标的实现。这场在花海中的文化盛宴,生动诠释了如何让非遗融入生活,让思政教育扎根实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书写了生动注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