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街上是静谧的。当第一缕晨光射穿薄雾,街上便迎来了一个温馨的晨。我漫步湖边,呼吸清晨的空气。抬头远望,手执剪刀,坐在湖边石凳上,垂头正聚精会神在那一张红纸上,只见她直握剪刀,在纸上翻云覆雨,不一会儿一张红纸就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图案。这就是曹小琴。
1977年,曹小琴出生在湖北鄂州。16岁时,曹小琴在师范学校学习雕塑。一次偶然机会,她看到窗户上贴着的剪纸在透过光来,那一幅图案就好像活过来了一般,她被这种美给震撼了。几个月后,碰到市雕花剪纸研究会招收学员,她二话不说就报了名,她想她离美越来越近了,自此师从陈盛凡先生,手中的刻刀从泥转向了纸。曹小琴看到的老花样,老绣花也越来越多,她对雕花剪纸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从一个只会手握剪刀只会剪些简单的花草到一张纸可以在她手中变成一幅幅漂亮的图案。
就这样,数十载一晃而过,2013年,鄂州吴都小学开设剪纸课,美术老师曹小琴也就成为了剪纸课老师。她想把这种美传播下去,将剪纸传播下去。先后有3000多名学生接受了系统学习训练。曹小琴说:“传统艺术像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总有一天会发芽生根。”这是曹小琴对于孩子们的期望,这同时也是她对于传统艺术剪纸的美好祝愿。
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大自然中获得宁静。一有空闲时间,她就会出去写生,逛古玩店,还跟汉秀大师学艺。从中学习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去将剪纸变得更加多元化。剪刀,时而像一条鱼,在纸上欢快游动,时而像河水,在纸上停留、回旋,再灵巧地奔腾向前...
“传统老花样说是剪纸,却只雕不剪,用画笔、蜡板和刻刀完成。”曹小琴说,雕花原来主要为绣花服务,先画出来,再刻出来。把花样粘到布上,再拿针线一针一针地绣,花样就永远“埋”在了线里面。她说,记不得从哪天起,她的创作不再是老花样中的装饰题材。过去的雕花剪纸多为吉祥祈福的表达,她则努力讲故事。她说在2014 年夏天让她决心拿起剪刀,在浙江东阳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她当时站在华月秀老师的身边看她剪纸。她当时就苦苦思索“为什么不能拿起剪刀?”曹小琴终于拿起了剪刀。
自此她遍访剪纸高手,攻读艺术理论,还得到大师的指导。2017年,曹小琴作品《家在龙脉上》在国家级、省级大赛中相继获奖,这是她拿起剪刀后的第一幅获奖作品。评委给她的评价是“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既有鄂州雕花的细腻技法,又糅合了北方剪纸的粗犷风格。”
同年五月,曹小琴受邀前往老挝参加文化交流,她先后在老挝国立大学和老挝国立美术学院,为美术、雕塑、印刷、民间艺术、宣传设计等五个专业共120余名学生,进行了剪纸艺术培训。 她教这些学生怎么使用剪刀,还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剪出月牙纹、波浪纹、锯齿纹、橄榄枝纹等技艺,以及教他们怎么剪出动物和动植物的形象等基本功。培训结束时,校方举办了一次学生的剪纸作品展览,共展出360余件作品,令人震惊的是在这所有360余件作品中没有一幅作品是雷同的。她说在这次文化交流过程中最令她记忆深刻的是在叫这些孩子们剪纸的时候他们那一双双充满对民间艺术的热爱的眼神,在剪纸过程中他们都全神贯注,虚心学习。有一个女学生在剪纸成功一个图案时甚至激动的抱住了她,当时她的内心十分触动。在临别之际,这位女学生深情对她说:“我永远都不会放弃中国剪纸,我要让老挝也有自己的特色剪纸。”那一刻她明白了那一把剪刀那一张纸的力量。文化交流期间曹小琴根据老挝大象的特点创作了一幅《万象吉祥》。
曹小琴在疫情期间写过这样一段话:乙亥末庚子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肆掠荆楚大地,揪紧了全国人民的心!建国以来,史无前例的封城封路,让每个国人陷入无比恐慌之中,国家启动一级响应、逆行而上的国内医疗专家和医务人员齐上“前线”,一次又一次的抨击着我的内心!作为一名身在疫区的湖北人,我不能去一线“战斗”,焦急无奈又忐忑不安,面对源自全国同胞的救援,身在湖北心怀感恩。作为鄂州雕花剪纸的传承人,我只能拿起手中的刻刀与剪刀,以剪纸艺术形态记录和抒发内心情怀。用剪纸记录下全国人民为抗击疫情所表现出的坚韧顽强的精神,铭记抗击疫情烙印!
曹小琴将抗击疫情融入剪纸创作出了这两个系列的作品。她用剪纸剪出了抗击疫情中的“美”来。
我伫立湖旁,看着她在纸上舞动。太阳渐渐升了起来,光透过了她手中的剪纸,慢慢四处都亮了。鄂州这座城市被光笼罩了。她也收拾好了剪刀,走了。
一束光透过窗照在剪纸上,同时也照在了16岁的曹小琴心中,现在她将那束光照向了孩子们,照向了那些喜欢剪纸的人们。我知道她带着鄂州剪纸,去照亮更多热爱剪纸的人了,她要将剪纸的光照向更多的地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剪纸的光会照亮世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