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渊源,深入研究当地簪花技艺,2024年6月28日,在学校及学部的大力支持下,人文学部党总支组织委员张馨心同志和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杨小贝同志带领人文学部闽风客韵非遗实践队前往福建省泉州市蟳埔村蟳埔女服饰头饰簪花实践点。本次实践主要探访蟳埔女服饰头饰簪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晨。
活动伊始,黄晨热情带领实践团队成员参观店内传统簪花服饰及基础设施,并详细为同学们介绍了簪花的历史渊源。蟳埔村是一个小渔村,在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东方第一大港,当地女性十分喜爱鲜花,将其作为平安祝福的象征。他提到,针对不同的对象,头饰服饰都会有所不同,例如少年的服饰色彩相对鲜艳活泼,而已婚女性的颜色则更加端庄稳重。耳环也会依据不同时期而有所不同,例如已婚女士才可以戴丁香钩等等。
为了让团队成员们直观细致地临摹学习,黄晨亲手示范簪花,学生们积极参与、踊跃尝试为同学簪花,学习簪花的手法。材料的选择、制作、色彩搭配,簪花时的高度、角度都十分重要,它看似简单,实际上仍有很多必要的讲究。黄晨绕髻环戴2到3层时令小鲜花缀成的花串,对称地插上几支艳丽的簪花。他说到,簪花会因对象不同而迎来不同的难点。有些老人家头发相对比较少、不便盘发,年轻人比较在意形象、留有刘海并且排斥传统簪花服饰、追求网红同款等等,都是日常中遇到的难点情况。簪花这项技艺是祖辈相传的手艺,到黄晨这一代已是第八代,他是从舅公身上学到了这门技艺。黄晨表示改革开放后不少传统技艺消失灭迹,这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直到2004年来,国家逐渐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技艺,使得这些濒临绝境的非遗技艺有了出路。实践队成员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6班冯昱恺感叹道:“在专业课中我学习到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只有真正亲身探访、与传承人交谈才能体会到非遗的独特魅力!”
厦门市导游协会理事杨宁炜说道:“此地是蟳埔村当地最为传统正式的一个簪花实践点,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学习簪花技艺。福建多地像泉州这样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让游客能够切身接触非遗,传播客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风采。”
实践队将学部非遗剪纸作品赠与黄晨,旨在展现湖北非遗的特色,以促进两地文化交流,真正达到社会实践文化交流的目的。今后,闽风客韵非遗实践队将继续深入当地进行调研,挖掘宣传、助力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