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下午17时许,由外九支部教师指导、支部学生组成的“池暮之光助老队”在池州齐山·平天湖风景区莲花台广场开展《皖医学子送健康,科普知识护家乡》暑期“三下乡”健康关爱行动,一面写有“皖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南丁格尔志愿队”的红色队旗迎风招展。由皖南医学院2023级、2024级临床医学、麻醉学与护理学专业8名大学生组成的“池暮之光助老队”,在此拉开暑期“三下乡”健康关爱行动的帷幕。
一、把“诊室”搬到湖畔
广场一侧,三张折叠桌拼成简易“健康驿站”,血压计、血糖仪一字排开。队员们统一身着天蓝色队服,一边擦拭额头的汗水,一边为络绎不绝的市民免费检测。“收缩压146,阿姨您先别着急,咱们再复测一次。”队长陶洁话音未落,队员蔺婷婷已递上矿泉水和湿巾。短短2小时,志愿者们完成血压、血糖初筛约100人次,建立纸质健康档案50份,线上小程序同步录入,方便后续跟进。
二、把“课堂”设在树荫
高温易致血糖波动,是不少糖尿病患者夏季的“隐形杀手”。队员们把宣教“化整为零”:在树荫下支起“三分钟微讲堂”,用一张A3手绘海报讲透“高温脱水—血液浓缩—血糖飙升”的连锁反应;推出“控糖餐盘”磁贴游戏,让老人用模型拼出早午晚餐,现场点评主食、蔬果、蛋白比例;推荐适宜防治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菜单,供可能存在糖尿病的人群和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随心搭配。
傍晚时分,夕阳映湖,晚风送爽,“健康夜校”又在凉亭开讲。2024级临床医学专业王心怡用矿泉水瓶和葡萄糖口服液作对比,解释“一瓶啤酒≈半碗米饭”的碳水含量,引来阵阵掌声。
三、把“关爱”刻进细节
“不仅要讲知识,更要听需求。”队员们在问卷中增设“生活困扰”一栏,收集到“腿脚不便测血糖难”“子女不在身边就餐不规律”等40余条心声。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助老队推出“流动小分队”,背上药箱、手持额温枪,沿12公里健身步道巡诊。74岁的王传根大爷提出“晚上爱喝两盅”的困惑后,队员现场为其定制“减主食、选干啤、饮后快走20分钟”的个性化方案,并把注意事项写在防水便签上,让老人家贴在醒目位置。
四、把“双向奔赴”写进尾声
“三下乡”活动从来不是单向输出。活动最后,家住平天湖畔的刘翠华阿姨拎着冰镇绿豆汤赶来:“孩子们,歇口气再忙!”志愿者婉拒后,将绿豆汤转送给坚守岗位的环卫工,又把刘阿姨请至遮阳伞下,并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下周眼底筛查。
据统计,本次的健康行累计服务群众121人次,发放科普宣传单60余份。返校前,队员们把剩余耗材全部捐赠给平天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与6名社区医生结成“云端伙伴”,后续将通过微信、小程序每月一次线上问诊,持续追踪老人们的三餐、运动及用药情况。
五、把“省略号”留给未来
“池暮之光”不仅是一支暑期实践队,更是一颗播撒在皖南大地的健康种子。正如队长陶洁在总结日志里写道:“当车窗外的老人向我们挥手时,我忽然明白,青春的意义就是把课堂搬到田野,把论文写在大地,让‘控糖’芜忧成为每一位池州老人最寻常的日常。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