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物联网教工党支部开展面向青少年的“AI赋能文学,点亮思维火花”教育服务“强国行”系列科普讲座

发布时间:2025-10-19 19:25:44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战略,将新兴人工智能学科优势与社会教育需求紧密结合,推动人工智能知识普及与文学素养培育双向赋能。日,无锡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教工支部党员朱振豪、张帆等同志联合无锡市杨柳风学堂,共同举办面向青少年的“AI赋能文学点亮思维火花”科普讲座,为中小学生带来一场兼具科技感与人文温度的知识讲座,切实将党组织的育人功能延伸至社会教育领域。

封面

教工支部科普讲座党员教师团队

活动前期,党员教师朱振豪充分发挥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专业优势,围绕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对讲座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与打磨——既保留AI技术原理的科学性,又通过文学创作案例降低理解门槛,同时融入互动体验环节,确保“科技文学”的融合内容既有趣味性,又有启发性。无锡市杨柳风学堂则依托成熟的公益教育平台,做好场地布置、学生组织与报名统筹工作,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讲座现场,党员教师以“AI与文学”为核心,分四大环节层层递进,带领学生走进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交叉世界。在“认识AI”环节,教师通过生动比喻将抽象的AI概念具象化,用“会学习的数字助手”替代专业术语,结合日常生活中的AI应用案例(如智能语音助手、AI绘画工具),让学生快速建立对人工智能的基础认知,消除技术距离感。

讲课

科普讲座授课现场

随后的“AI的创造力”环节,党员教师重点展示AI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应用成果——从AI生成的诗歌、短篇故事,到辅助人类作家完善情节的实例,直观呈现AI为创意表达带来的便利:“过去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掌握的文字创作技巧,现在通过AI辅助,大家的奇思妙想能更快变成完整的文字作品。”同时,教师也特别提醒学生:“AI生成的内容需要我们仔细甄别逻辑与情感,就像给故事‘挑错’,这才是让创意真正属于自己的关键。”

最受学生欢迎的“人机创作大挑战”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第一阶段,教师展示多篇文学片段,让学生化身“AI侦探”,通过细节分析辨别作品出自人类还是AI;第二阶段,围绕“未来的校园”“会说话的小动物”等童趣命题,学生与AI同步创作,再通过小组分享对比两者差异——有的学生发现“AI写的故事很工整,但少了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小秘密”,有的则感慨“AI能快速写出很多句子,但我写的故事里有妈妈做的蛋糕的味道”。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直观感受到人类情感与独特经历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互动

“人机创作大挑战”环节现场互动

在“AI时代,人类何为”深度辩论环节,党员教师与杨柳风老师一起引导学生围绕“AI会抢走人类的写作能力吗”等话题展开讨论。学生们踊跃发言,既有对AI高效创作的赞叹,也有对“保持自己想法”的坚持。教师结合辩论内容,从“AI的程序化思维与人类的自主意识差异”“AI的模式化创作与人类的跨领域联想优势”等角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AI是辅助我们创作的工具,而人类独有的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才是文学作品最珍贵的灵魂。”

杨柳风学堂活动负责人朱令仪老师也对此次合作给予高度评价:“高校党员教师把专业知识转化为适合孩子的科普内容,既点亮了学生的科技思维,也守护了他们的人文初心,期待未来能开展更多这样的共建活动。”

听讲

青少年与家长认真听讲积极互动

此次“强国行”教育服务科普讲座活动,是无锡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践行“党建教育服务”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整合高校专业资源与社会教育平台,不仅让中小学生在“科技文学”的碰撞中提升了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也为党支部党员教师搭建了“将专业知识服务社会需求”的实践平台。下一步,党支部将继续深化校企、校社合作,围绕“AI科普”等主题开发更多特色活动,推动党建工作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为培养具备科技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张帆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无锡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教工支部党员教师团队开展面向青少年的“AI赋能文学,点亮思维火”科普讲座,兼具科技感与人文温度。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