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个教师节如期而至。向广大奋战在科研教学一线的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问候!
今天,既是全校老师们开启又一个辛勤耕耘季的起点,也是弘扬尊师重教美德的又一轮原点。
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全国高校广大教师)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大学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今天,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尤其需要教育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培育时代新人,广大教师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夯实师德师风建设。“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评判一位好老师,要把师德师风摆在首要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也是保证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西安交大能卓然屹立于西北,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归根究底就是拥有一批有学识、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深受学生爱戴的“大先生”。这些“大先生”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让青年们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梦想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从钟兆琳、陈大燮、张鸿、陈学俊,到马知恩、陶文铨、冯博琴、何雅玲、管晓宏、罗先觉、周义仓……一代代交大教师薪火相传,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发展,不变的始终是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培育时代新人,广大教师要坚定“两个大计”自觉,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不是看它的条件有多优越、规模有多庞大,而是要将其放在历史的大坐标轴上,看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可以说,交通大学就是为民族而生、为时代而生,以兴学强国为己任。立德树人者,要时刻“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1955年,面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重大决定,交通大学教职员工“一呼而百者应”,听党指挥跟党走,“打起背包就出发”。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占教师总数70%以上。西迁精神如同一颗火种,闪烁光芒、历久弥新。
迁校65年来,交大教师秉承“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办学定位,传承优良教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28万余各类人才,2020年在中西部工作毕业生比例已达55%以上,为国家的西部发展战略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新时代广大知识分子弘扬家国情怀、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
培育时代新人,广大教师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主人翁姿态谱写“双一流”建设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面对汹涌而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国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变得愈发迫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在泱泱渭水之滨,交大人又一次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嘹亮号角,探索21世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形态,打造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交大样板”。坚持“四个面向”,做好“四个服务”,以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为平台,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把人才培养与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更好结合起来。通过创新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打造担当国家科技重任的“大师”“总师” ,真正做到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如此一来,学校才能发展成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真正“领航灯”,才能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满腔热血的交大老师,甘为人梯,愿做“铺路石”,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满腔热血的交大老师,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正奋力谱写交大发展最铿锵有力的答卷。心怀“国之大者”,不负强国使命,为国培育英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进、续写交大人新的荣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