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由西安外事学院与陕西省哲学学会联合主办、西安外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高峰论坛(2025)”在学校图书馆隆重召开。

本次论坛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交融”为核心议题,汇聚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编译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14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两个结合”视域下理论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时代命题。西安外事学院理事长、校长黄藤,党委书记雷西合,理事长助理、校长助理黄昶力等领导出席论坛。校内外师生代表100余人一同参会。


开幕式上,黄藤理事长在致辞中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需以新时代使命为导向,探索文化建构的深层意义。雷西合书记指出,西安外事学院始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实践,以“两个结合”为指引,构建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体系,彰显了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的深度契合。开幕式由西安外事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马宏主持。

在上午场的主旨报告中,四位专家围绕“中国哲学精神”“文化经典诠释”“宗教理论融合”“健康伦理实践”展开深入探讨,多维度阐释“马魂中体”的融合路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安宪以“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为题,从八卦理论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奥义,揭示了中国哲学“安身立命”的核心使命。中央编译局编审、言实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冯章以鲁迅《故事新编》为文本,结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阐释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践路径。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李利安聚焦“恩格斯宗教理论与中国化佛教的碰撞与交融”,强调佛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时代价值。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恩昌以健康伦理学为案例,论证了“两个结合”在交叉学科中的理论建构意义。

在下午场的专题报告中,十位学者从文明逻辑、实践自觉、历史寻根、数字时代身体观等角度拓展议题。长安大学教授刘吉发解析了“马中两学”“源不同而道相合”的内在逻辑,提出文明融合的“三段演进”理论。西北大学哲学院副院长胡军良从“交往融合、价值重塑、自主创构”三维度,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自觉。西安交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段联合从人本文化发端、家国人民情怀、自强奋斗精神、唯物辩证法根基、兼容并包意识等五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历史文化根脉。西北大学教授付粉鸽教授界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了“两创”的逻辑前提,并梳理了其实践路径。西安外事学院老子学院院长李健结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探讨当代老学研究的新范式;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亲霞解析了张载关学公共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强调其现代转化需内涵转化、价值重构和路径开拓;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郭宪则以毛泽东文本为例,揭示了“马中结合”的历史经验。此外,学者们还围绕华严哲学与马克思主义辩证互释、数字化时代身体困境、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理路等前沿议题展开跨学科对话。主旨报告环节由西安外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杜红娜主持。

闭幕式上,陕西省哲学学会名誉会长、西安外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周志教授总结指出,推进“两个结合”需警惕文化虚无主义与复古主义,坚持“正本清源、尊重学理、锚定时代”的学术立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华文明现代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本次论坛通过多学科交叉、多视角碰撞,不仅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理认知,更搭建了高校、研究机构与地方文化实践的对话平台,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理论创新注入了新动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