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的勋章,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药学院开展“讲述教育故事,传递育人力量”系列主题活动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实验室的玻璃,当最后一盏灯熄灭在教案的字里行间,总有这样一群身影,以粉笔为犁,以知识为种,在三尺讲台前耕耘着生命的春天。他们用试管里的化学反应诠释耐心,用药材间的配伍原理隐喻育人智慧,让教育的种子在无声处破土,在坚守中成林。
他们师德高尚,学养深厚。正如本草经年累月沉淀药性,教育者的匠心也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春风化雨的课堂启迪,是分子结构图旁延伸的人生坐标系;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是实验服上永不褪去的责任印记;厚德载物的胸怀格局,是培养皿里看不见却蓬勃生长的希望。
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药学院特推出“讲述教育故事,传递育人力量”系列推文活动,引导全体教师以师德先进为榜样,积极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矢志坚守教育初心,勇担担当育人使命。
(一)
——药学院扈本荃教授的西医育人故事
讲述人:徐玥
在刚来到西安医学院工作,对未来既憧憬又忐忑之时,很幸运地遇到了我的教师生涯引路人——扈本荃教授。她不仅是培养医药人才的专业教授,更是青年教师成长路上的闪亮灯塔。

记得第一次走进扈老师的药物分析课堂,她并没有高深莫测的架势,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将复杂的理论讲得透彻明了。在我初登讲台时,细心指出课堂中可以优化的细节,从课堂节奏的把控到如何引发学生兴趣倾囊相授。随后,扈老师又鼓励我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她从教学内容设计、板书布局、PPT美观度到教姿教态、语言节奏,一遍遍的精细化指导,精准指出问题“知识点的表述是否严谨,案例与理论的衔接是否自然,甚至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的运用是否得当……”。扈老师对教学的敬畏和热爱,深深感染着我。
在扈老师的组织建设下,2021年药物分析课程获评为陕西省“一流课程”,2024年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团队。从教以来,她主持多项教改、科研项目,主编多部教材,将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造福社会的责任意识。
扈老师指导学生更是呕心沥血、细致入微。近三年,她指导的14名本科毕业生全部顺利通过答辩,1人获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她指导学生开展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荣获“互联网+”、“药苑论坛”等多项竞赛奖项。在指导学生科研时,她从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到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常常连夜批改论文,逐字逐句提出修改意见。一名获得竞赛奖项的学生动情地说:“扈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科研精神!”
作为药物分析教研室主任,在学院迎接审核评估最繁忙的日子里,扈老师总是最早到、最晚走。她科学分工,既信任放手,又在我们需要时立刻出现。她没说太多大道理,但她用行动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如今,我也从一名青涩的毕业生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高校教师。回首15年从教经历,扈本荃教授始终以她正直的品格、严谨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她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一位真正的好老师,既要具备深厚的学术素养,更要怀有仁爱之心和奉献之志。在西安医学院这片教育的热土上,扈本荃教授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仅点亮了一代代学子的前程,更为青年教师树立了师者典范。
(二)
尊重个性 携手助力 师生共成长
——药学院成昭老师的西医育人故事
讲述人:崔莹
从教11年来,成昭老师始终相信,最好的师生关系是一场双向的奔赴。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路上,她也收获了深刻的职业幸福与个人成长。

1 尊重——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光芒
2019年,成昭老师带着一个女生做本科毕业设计。一开始的时候,女生做实验总是不成功,很崩溃。下班之后,成老师就陪着她复核数据,故意指着错误,跟她说:“你看,这个问题藏得多狡猾!做研究就是寻找问题,像扫雷一样清除所有的实验问题,扫雷成功,游戏通关。”女生笑了。就在这个七月,女生刚刚结束了博士论文答辩,拿到了一所高校的教职。在致谢中,她写下,“感谢老师,教会我用游戏精神做科研。”正如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尊重,就是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光芒,因材施教。
2 携手——传递每一份温暖的助力
成昭老师曾带过一个护理学专业的男生,课间总是追着提问,后来,他考研跨专业学了临床,现已回到母校任教。曾经的师生,成为了同事,可是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交流,却依然在融合、传递。
教育最奇妙的特性,是它的作用力延迟显现,师生携手,让医者精神继续传递。

3 师生同行——成就一场双向的奔赴
学院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开设专业英语课《药学英语》,课程面向大学四年级毕业生。成昭老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探索同行,一起练习专业面试场景中的英语对话,针对专业背景介绍、专业面试提问等,师生深入探讨,寻找解决方案。每一个轮次的课程结束之后,成老师总是能收到几十份学生写的英文版的面试自我介绍,还有学生在课程反馈中写道,“第一次,我觉得英语不是阅读理解和写作文,而是真的可以自信的面试对话。”
从成昭老师身上,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从来不只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与学生建立信任、产生共鸣、进行对话。高校课堂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的沃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