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时则是民族的希望。”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就是一片“高产”好老师的沃土,今天向您介绍的是一位集众多“头衔”于一身好老师——航天学院飞行控制研究所凡永华教授。凡永华,2002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杨军教授。2005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张玉琢教授,2012年留校在航天学院飞行控制研究所工作。
2019年8月27日,茫茫西北戈壁,碧空如洗点缀些许白云,地空铰链处静卧着的发射塔架已渐炙热,某型靶标巍然矗立于架上蓄势待发,等待最后的飞行试验。片刻的沉寂后,随着点火指令传至塔架,听闻一声霹雳,某型靶标腾空而起,拖着长长的尾流划开天际,犹如一把利剑刺入苍穹。此景,恰有语文课本中“边塞”的味道,此情,怎能不赋诗一首:
这首《贺云雀》的作者就是凡永华老师,在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凡老师带领的靶标团队用5年时间的刻苦攻关,以连续两发试飞成功的成绩向祖国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熟悉凡老师的人都知道,每当有重大试验试飞的成功,凡老师总会即兴作诗一首,《贺蓝弓》《望神州》《靶场有感》,一篇篇充满边塞豪情的诗作,抒发的不再是古人对边关冷月、无情大漠的哭诉,而是航天学院师生对建功空天、奋斗新时代的凌云壮志。
在武侠小说中,通常把剑客分为三个境界,以“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者为最高,这也是古龙笔下非凡剑客的形象。对于这些剑客,剑道便是他们的生存之道。做飞行控制的人,接触飞行器实体并不多,从开始论证到最后试飞,可以说是“素未谋面却神交已久”,但飞行状态千变万化,都飞不出控制系统的算出来的“掌心”,正如同一位武林高手,虽未仗剑,而剑已在心中。
但是高手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没有日复一日的练习剑法,行走江湖时就只能成为眼高手低的看客。凡老师常跟学生讲,只有基本功练得扎实,才能练武林秘籍,行走江湖时才不至于受伤。他最看重的基础“剑谱”就是自控原理和飞行力学。听教研室的其他老师讲,凡老师在读硕士和博士期间,经常跟着本科生去蹭课,每当有老师开这两门课,他都不会缺席。现在的凡老师,同样在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上花了不少功夫,每当有大块时间,总会把学生们召集起来给他们补课,结合自身的工程经验,深入基础的书本知识,浅出引领性的前沿理论,年复一年的给这个团队补充能量。
按凡老师的要求,每一型飞行器的控制系统设计,必须达到三点要求,即“现象能解释,过程能追溯,结果能复现”,这是他在众多“剑谱”中悟出的工程准则,正是对科学理论的探索和对科学规律的尊重,才让他所带领的飞控团队在多个型号飞行器控制系统的研制与试验中取得圆满成功,并且屡次创下国内甚至国际相关领域的记录。别的单位无法完成的控制难题,在凡老师的团队面前竟被一个个攻关下来。
今年的莫斯科航展上,一架“砺剑-1”无人机的模型引起了各大媒体的注意,该机是以西北工业大学飞行控制研究所为技术依托,与西安科为实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第一款四代战斗机靶机,它能够以高亚音速长时间飞行和持续过载,为我国第四代战斗飞行训练提供贴近实战的场景态势。2018年8月,我国“星空-2号”飞行器在西北某靶场试射圆满成功,实现了“国内第一乘波体”的飞行壮举。其中,凡老师带领飞控团队承担了弹上制导控制律设计工作。专家表示,这次成功的飞行试验表明,中国某飞行器的研究,已经赶超俄罗斯,具备了和美国同领域竞争的实力。
璞玉成器之道,其琢其磨。《荀子·大略》有云“人之於文学也,尤玉之於琢磨也”, 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器,必须经过上百道工序雕刻和打磨,凡老师就是这背后手执刻刀的工匠。他提倡学生在学业上内外兼修,既要打牢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有充分的实践检验。鼓励大家参与到重大国防课题中来,在课题中查找问题,汲取经验,不但能提升自己的工程建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国防事业中培养爱国奉献的情怀。
郭晓雯博士就是凡永华老师一手“琢磨”出的大器,她告诉我们,刚上研究生的时候,别的同学日常生活是看看论文看看书,而她一个女孩子却时常泡在项目里,还要经常跑外场,风吹日晒的,浪费了不少面膜。当时她还觉得奇怪,说“项目上的事老师自己做很快就做完了,还不会有问题,你让学生做,做的慢不说,还经常出问题,回头还得找凡老师修改”,可是实践出真知,凡老师清楚玉不琢不成器,书上的理论没问题,但不经过自己检验的理论,等日后用时总会出问题。现在的郭晓雯是教研室响当当的“大师姐”,全程参与了某型大机动靶标研制与试验工作,被航天六院十一所破格录取,近期还上了央视专访,成了“女一号”,更是成了同学们追星的对象。按她现在的话讲“我们被分到凡老师手里时,就是一块璞玉,需要老师精心雕刻和打磨,才能历练成才,他有一颗匠心,我们更需珍惜和努力。”
一次组会后,凡永华老师在和学生们谈心的过程中,提到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这个标语,这是习主席2014年在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培养目标,没想到退伍十几年的凡老师对习主席提出的军事理论张口就来,还时刻关心着军队的发展建设,一个老兵的情怀“昭然若揭”。凡老师年轻时服役于火箭军,曾在多个战位上历练,无论在基层连队还是在机关科室,技术岗上装备性能一口清,行政岗上训练作战一门清,二十多岁就被评为火箭军“十佳参谋”。机缘巧合,年轻的凡永华与西工大相遇,在这里,虽然脱下了军人的戎装,但却从未褪去军人的本色。
“掉皮掉肉不掉队,流汗流血不流泪”,这句在部队鼓励铮铮男儿的话,在这个老兵的教学生涯中依然生动的演绎着。据教研室王凡博士回忆说,2017年的暑假,凡老师因腿部静脉曲张做了一次手术,术后需要多日的走动才能恢复,可他未等腿部消肿,缠着厚厚的纱布就回到教研室了解的科研工作进展。当时有一个会议报告急需成稿,凡老师就把做手术的那条腿抬到凳子上,连续两天赶稿才终于在会前完成。会上,精彩的汇报受到了参会各单位同行的一致赞誉。
“若有战,招必回”,凡永华老师每每回忆起军旅生活时,总会铿锵有力的讲出这句话,这是一名老兵对国防事业最真情的告白。值此一颗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之心,便无需再论是在部队的战位上贡献更大还是在学校的教研岗位上发光更强。对岗位的热爱,对科研的专注,定不会有负于他的军旅梦,尤其是在这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军工特色的学校里,更有助于延续他奉献国防的另一段旅程。
从“国家某演示验证项目”到“大机动靶标”,飞控团队承担的每一个国家重大型号的演示任务中,都离不开凡老师的身影。从西北边陲到东部沿海,由凡老师担纲的飞行器几乎飞遍了我国的陆海空靶场。3年完成14次发射任务,仅2018年一年间就取得六战六捷的骄人成绩。在凡永华老师工作的这些年里,他一直坚持把国家的需要作为科研的方向,勇挑重担,争当先锋,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优秀的老师,优质的项目,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潘瑞,2015级硕士,曾参与某重大演示验证项目研制及飞行试验,毕业后被西安203所作为急需人才招聘入所,已成为该所科研骨干。张进,2016级硕士,全程参与某重大演示验证项目研制及飞行试验,现已被航天八院作为急需人才以直通车的形式招聘入所。该院人事部门领导向张进承诺:“不但你可以来,还可以带着你的男朋友一起来。”团队里像这样的“牛学生”不胜枚举,他们有的留校攻读博士,有的已经走上的工作岗位,在祖国遍地开花,这种桃李满园的景象应该是凡永华老师最想要的教师节礼物。
加过凡老师微信的人都知道,他的微信昵称叫“老A”。这个昵称取自电视剧《士兵突击》,它不是一个人的绰号,而是一支特种部队的代号。我们知道,《士兵突击》传递的灵魂思想是不抛弃、不放弃,这既是集体对个人负责的态度,也是个人对集体不灭的信仰,这种思想让集体和个人达到有机融合,辨证统一。这应该也是凡永华老师对飞行控制团队的希冀。每个初到飞行控制研究所的学生,可能都是一名“许三多”,思维略显愚钝,做事略显手拙,但只要不放弃,在“老A”的团队里终将蜕变成一名A大队的“特种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