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杨陵还是关中农村小镇。
从兰州大学毕业的李锐,怀揣建设大西北的厚重理想,背着薄薄的行李,扎根于此,跑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奋斗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
50年后,黄土高原披新装,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没有比看到这些更让我感到有成就感的了,这一辈子没白活。”75岁的李锐老怀安慰。
20年矢志追求入党
1946年,李锐出生在太行山一个贫穷乡村的普通农民家庭,对于党的最初认识来自于他的党员父亲。“我父亲是个党员、村干部,时时处处都以公家事为重”。父亲为民办事的伟岸身影让他很崇拜,但对党的向往更是根植于心。
初三,李锐便加入了中国共青团。进入大学后,怀着对加入党组织的憧憬之情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学习成绩优异的他,一直享受着党和国家的最高助学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切。”
大学毕业后,李锐在解放军农场锻炼两年,为他今后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坚守初心矢志奋斗打下了身体基础和思想基础。1972年,面对当时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黄土高原,李锐决定加入中科院水保所,用自己所学去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来到水保所后,历经陕北专业考察和野外基地蹲点试验的李锐都向组织提出过入党申请,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入党的热情与初心并未因此消散,甚至更加迫切与火热。
1984年,李锐被派到澳大利亚学习进修。远渡重洋来到陌生的国度学习与工作,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李锐是幸运的,在澳期间,他受到了大使馆和留学生组织的亲切关照,时任国家领导人**,万里等访澳期间专门安排时间接见李锐等访问学者,党中央还专门派慰问团来澳慰问,令他深受鼓舞与感动。
党和国家的关怀让李锐从心底感到自己离不开党,离不开祖国。身处异乡,李锐怀着无比热忱的爱党爱国之心再次庄严递交入党申请书。这一次党组织接纳了他,由大使馆科教处党组织批准为预备党员,次年回国后经水保所土地利用室支部批准转正,成为正式党员。
50年黄土情痴心不改
自1970年大学毕业后,李锐已在水保领域潜心耕耘50余年,爱党爱国的一颗青年之心却未曾沾染风霜。
在黄土高原大地上,他留下了人生最美好的岁月。他和大多数科学家一样,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坚守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科研一线,像农民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创造出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改写着黄土高原的面貌。
他思考着入党后那一种无形的,督促自己前进的力量,觉得自己许多方面没有达到党员标准,许多理论问题并没有真正清楚,必须坚持严格要求,继续为党和人民做事才对。
从1985年开始,国家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设立了11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李锐便与同事于1991年开始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试区办”工作。
1999年朱镕基总理来水保所视察,水保所提出北方坡度15度以上的坡耕地应该全部退耕以及黄土高原的“两线三区”植被恢复框架,被国家退耕还林政策采纳。之后,李锐又参与了《给总理的报告及批示》的撰写,为黄河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世界水保领域的中国声音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李锐并没有局限于已有的成果和荣誉,他将目光放至国际,力将中国的科研智慧带上国际舞台,让全球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听到中国声音。
2011年,李锐当选为世界水土保持学会主席,将中国的治理智慧带向全球,惠及世界同类型的水土保持研究。2019年,他受邀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会议,将水保所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全球计划。
黄土高原的治理与黄河的长治久安绝非一日之计,而是数代科学工作者呕心沥血,积累创新的结果。李锐深知,个人的事业必须融入到国家的需求之中,而个人的成长必须融入到集体发展之中,而发挥集体力量的关键,就在于无私地代际教育与培养。
在承担科研任务的同时,李锐还连续13年承担了杨凌示范区国际培训授课任务,先后为30余个培训班授课。退休后,他仍精神矍铄,致力于倡导开展“传承与弘扬”活动,面向学生开展专题报告,将老一辈水保科学家们践行的“朴实、厚重、包容、奉献”的黄土精神,以及潜心科研、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进一步发扬光大。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李锐表示:“工作岗位变了, 共产党员身份不能变;身体状况变了,政治理想信念不能变。”他始终牢记这“两变两不变原则”,仍然坚持在离退休党委的岗位上工作,以皓首丹心的状态奉献着每一天的光和热。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