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为乡村教育打开一扇窗——记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2021-01-19 15:48:28

10月27日,东乡县突降大雪,刘莹雪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雪,玩雪、拍照、发朋友圈,这是她支教以来少有的悠闲时光。
刘莹雪支教的龙泉学校位于临夏州东乡县龙泉镇,地处我省偏远地区。今年9月,她作为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和其他13名成员分别被派往陇西、东乡、天祝等地参加支教工作。他们用一年的时间,为乡村孩子传道授业解惑,共同描绘着乡村教育的未来。
刘莹雪所在的支教团属于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全国示范项目。项目采取公开招募的方式,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能够胜任支教扶贫工作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西北师范大学自2012年被团中央、教育部确定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实施高校以来,每年选派若干名优秀青年志愿者赴甘肃部分贫困地区接力开展扶贫工作。
在龙泉学校,刘莹雪担任初中语文和政治教学工作。
“班里学生知识水平差异化明显,有个别初一学生连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写不出来。”刘莹雪发现问题后,开始为班里的“落后生”开小灶,耐心细致地教他们识字断句。同时,她改进教学方法,将课堂讨论、互动教育等方式引入教学,进一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
“老师,你告诉我怎样才能把语文学好?”
“注意听老师讲课。”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连平时班上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开始主动提问,还帮她维持课堂纪律。刘莹雪打心底里高兴。
在支教过程中,刘莹雪参与了西北师范大学“爱在远山”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她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素质教育,开发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课例。她还配合团队在学校开展体育、美术、音乐、舞蹈、普通话教学;成立12个艺术类兴趣社团,为1000多名学生开设艺术兴趣课,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有人说,短短的一年,你们能为乡村的孩子带去什么?”姜雅欣经过一年的支教,得到了她的答案。她说:“一年时间教给孩子的知识十分有限,我们能做的就是唤醒他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希望,让他们对未来保持期待。”
姜雅欣作为支教团的一员,过去一年曾在天祝县天祝一中支教。虽不是师范生,但在支教前,学校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对成员进行了严格的教学培训,这让她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姜雅欣主要承担高中心理健康和生物课程。她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为了上好这门课程,她课余钻研相关专业知识,练习心理游戏、量表测试、沟通技巧,每天晚上都在办公室里备课到深夜。
“学生们心理健康知识普遍缺乏,我先给他们普及最基础的心理知识,然后再开始专题讲解。”通过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改变自我、做情绪的主人、适应环境、压力管理、校园霸凌影响、青春期安全科普等专题的授课,学生们从最初的羞涩、不敢表达,到后来在课堂上主动分享所想所感,咨询各种问题,课堂参与度很高。
“很开心能看到他们的变化,也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姜雅欣说。
在课堂外,姜雅欣还是“天祝县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首批队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天祝团县委统一安排部署下,姜雅欣加入当地疫情防控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重点就疫情形势下学业压力、情绪疏导、卫生防护等方面的问题为支教服务地中小学生提供热线咨询。
8年来,西北师范大学先后选派九届93名优秀青年志愿者赴甘肃偏远地区开展教育扶贫工作。
西部建设和发展需要广大青年的热情参与,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姜雅欣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责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尤婷婷 王虎)
原刊于《甘肃日报》2020年10月4日第10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甘肃日报】为乡村教育打开一扇窗——记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刘莹雪支教的龙泉学校位于临夏州东乡县龙泉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