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高校教师党建、课程思政建设和科研工作建设“三建融合”

发布时间:2025-06-04 02:20:33

西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教研室党支部将高校教师党建、课程思政建设和科研工作建设共制规划、融合各领域赛道、强化队伍建设,以求打造“三建融合”的高校工作品牌。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一、高校教师党建、课程思政建设和科研工作建设“三建融合”的必要性

党建引领是教学科研工作的总方向盘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党建工作能够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思想指引和政治保障,确保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党的教育方针贯穿始终。通过加强党建工作,强化教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使教学科研工作始终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能够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专业课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课程内容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科研工作建设是党建和教学重要驱动力科研工作建设能够推动党建和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一方面,科研成果可以丰富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为党建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当前“三建融合”主要瓶颈

“三建”工作人员协调联动不足在高校实际工作中,党建工作、课程思政建设和科研工作往往由不同的部门或团队负责,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党建工作者、课程思政教师和科研人员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工作目标和计划缺乏协同性,导致“三建”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例如,在开展党建活动时,未能充分考虑课程思政建设和科研工作的需求;在进行科研项目申报时,党建引领和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充分,使得“三建”工作各自为政,难以实现有机融合。

“三建”工作内容尚欠融合党建工作、课程思政建设和科研工作在内容上存在明显的分割现象。党建工作侧重于理论学习和组织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关注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科研工作则聚焦于学术研究和成果产出。三者之间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整合,没有将党建的政治优势、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和科研的创新驱动作用充分结合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对党建理论和精神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将党的先进理论和价值观念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在科研工作中,缺乏党建引领和思政导向,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和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尚未形成囊括“三建”的工作品牌当下党建、课程思政建设和科研成果多在不同维度形成品牌,整体规划的囊括多维度的工作品牌尚属鲜见。这其中原因在于,统一的品牌指向较难提炼,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难度更高。此外,三个领域的工作模式亦存在差异党建工作、课程思政建设集体性较强,而科研工作特别是文科方向各自独立完成者较为常见。将三者统一规划、共谋品牌建设的理念较少被提及。

三、实现 “三建融合” 的有益路径

教师党建、课程思政建设与科研工作建设的队伍融合建立跨部门、跨学科的 “三建融合” 工作团队,整合党建工作者、课程思政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力量。通过定期组织培训、交流活动,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鼓励教师在党建、课程思政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发挥多重作用,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选拔优秀的党员教师担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负责人,同时鼓励其参与科研项目,将党建工作、课程思政建设和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三建融合”工作队伍。

西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教研室党支部建立了该融合型队伍,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法律史课程教学内容。关注师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定期与师生进行谈心谈话,了解其思想困惑和实际需求,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等课程获陕西省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等荣誉。在党建引领下,支部成员申报多个具融合性质的项目如《以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新时代“陕派”法学生培育研究》等,做到了特色教学科研方面的以身作则,党建引领的前提下多领域融合。

党建荣誉、课程思政建设竞技与科研成果的赛道合一建立统一的评价激励机制,将党建荣誉、课程思政建设竞技成果和科研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三建融合”工作。将教师参与党建活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的情况作为考核重要指标,激励教师在“三建融合”工作中取得更多成果。

以《中国法律史》课程为例,课程团队多次在组织生活中将其纳入立德树人讨论范畴,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内涵,从中华传统法治文明的内涵、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中的红色基因传承等多个角度进行讲授,结合法律遗址参观、法制文物介绍等,让学生在教学中增强文化自信。此外,法律史教研室尤其注重授课中的案例讲授,其资源来自《名公书判清明集》、革命历史档案等,通过这些真实案例,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更深刻理解了新时代法律史人的社会责任,激发了投身国家建设的使命感充分体现了课程思政在育人中的显著成效《中国法制史》入选首批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

形成 “三建融合” 的先进高校品牌高校应制定“三建融合” 工作品牌建设规划,明确品牌建设目标和定位。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打造具有独特内涵和影响力的“三建融合”工作品牌。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成果展示会等活动,加强工作品牌的宣传推广同时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完善“三建融合”工作品牌建设,发挥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

西北政法大学法律史教研室党支部成员在红色法治文化、枫桥经验等多个领域产出了优良成果,借此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平台,组织教师与地方政府、司法机关、企业等开展合作交流。参与地方立法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工作,为地方法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部充分利用新时代“枫桥经验”、社会基层治理、马锡五审判方式、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等优势研究资源,依托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等多家实体性研究机构,与地方党委政府、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等开展深度合作。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司法局、浙江省诸暨市政法委、延安市枣园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当地设立教学实践和研究基地。与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合作项目《陕甘宁边区人民检察制度》等成果在学界和实务部门引起广泛影响,对提升社会基层治理成效、推动地方法治事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聚焦主责主业、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同时,支部成员充分发挥党建思政、教书育人和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地方教育和法治事业发展。常态化赴广东、浙江、甘肃、河南等多个省份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在以科研成果回应社会诉求进程中,党建联建工作也在调研等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双向提升了党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与此同时,也为本校学生提供了学习素材和实习平台。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本文系西北政法大学2024年度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研究项目《高校教师党建、课程思政建设和科研工作建设“三建融合”研究》(项目号JSSD20240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范鹏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西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教研室党支部将高校教师党建、课程思政建设和科研工作建设共制规划、融合各领域赛道、强化队伍建设。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