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大熊猫团队在The Innovation发表“中国国家公园濒危物种保护的范式转换”重要研究成果

2023-09-18 20:45:43 杨 彪

支部大熊猫团队在The Innovation杂志(影响因子32.1)发表“中国国家公园濒危物种保护的范式转换”的重要研究成果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彪副研究员作为第一作者在The Innovation杂志(影响因子32.1)上发表题为“Need of a paradigm shift to conserve endangered species in China’s National Park System”的观点论文。研究从全球保护生物学领域长期争论的问题“是建立一个大型保护地好,还是建立多个小型保护地好Single Large or Several SmallSLOSS”争议”出发,探讨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研究从局域种群出发,建议对现有的国家公园以及未来的国家公园建设开展SLOSS分析评估三种可能的管理模式:(1将目标物种的所有局域种群整合,消除碎片化,并在单一制度下管理它们;(2将部分局域种群整合,不同部分实现分区管理;(3每个局域种群独立管理

本研究进一步整合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已有研究,探讨了上述的三种管理模式现有大熊猫种群被划分为33个局域种群。根据大熊猫不同区域的遗传多样性(秦岭与其他山系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大)以及大熊猫最小存活种群(大约在40只),建议将现有33个局域种群化为4个区域进行管理。这既能保证大熊猫野外种群的存活,又能保护遗传多样性,不同管理区域有一个核心种群和若干“卫星”种群,构成典型的-种群

研究强调在建立新的国家公园之前,进行SLOSS分析,基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划定局域种群的范围,然后进行种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以建立局域种群之间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在开展种群动力学分析时,需要景观尺度包括多个局域种群。这种种群生存分析应基于现有的集合种群研究方法,将种群大小、种群密度、栖息地面积空间分布以及影响局域种群的环境因素与人为干扰综合纳入分析本研究提出国家公园最佳的设计与管理策略应建立在对于局域种群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弄清受保护物种的种群结构与变化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策略和管理措施,转换现有国家公园的研究范式。江西农业大学校长魏辅文院士为该文的通讯作者。

SLOSS讨论与中国国家公园物种保护管理设计

责任编辑:严贤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支部大熊猫团队在The Innovation杂志(影响因子32.1)发表“中国国家公园濒危物种保护的范式转换”的重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