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万里神州大地,传承千年民族精神, 践行吾辈永恒初心
巡礼万里神州大地,传承千年民族精神,践行吾辈永恒初心
——化学学院无机与功能材料党支部带领师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与访企交流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教育月活动走深走实,化学学院党委于2025年7月7日至11日组织无机与功能材料党支部和学院部分师生党员、共青团员奔赴哈密市伊吾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与访企交流活动。
一、市井烟火——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模样

图1 师生在道德模范卿素英老人家中
7月7日,我们走进了“哈密市道德模范”卿素英老人家中。我们了解到,卿素英老人的丈夫因车祸瘫痪后,她独自扛起了照顾病患、抚养子女的重担,从曾经“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迫,到每月仅15元工资还要频繁带丈夫就医的艰难,但老人从未向生活低头。她告诉我们:“不是我一个人撑下来的,是党和政府提供了低保,左邻右舍给予了帮助,是大家的手托着我们一家往前走。”老人描述着曾经历历在目的不易,但眼里却闪着光。如今,住进经济适用房的她每月可以领到补助金,同时也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社区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图2 师生和创业之星邱志强交流学习
在与伊吾县“创业之星”邱志强同志进行面对面交流学习时了解到:2008年,邱志强同志在党的富民政策扶持下开起“巨人商行”,“创业时政府给我免了房租,乡亲们常来照顾生意,从一间杂货铺发展到连锁门店,离不开政府和乡亲们的帮助,这份情不能忘。”于是他主动牵头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二、坚守与创新——精神在新时代土壤里生长
7月8日,我们踏上了边防哨所的巡逻路。虽然狂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班长却步履坚定。他们每天要在烈日与风沙肆虐的边境线往返十几公里,用脚步丈量国土,用汗水守卫边防。“在这里守护的动力是什么?”面对学生的提问,一位年轻的维吾尔族戍边员轻声却坚定:“因为身后是家,我不来别人也会来。”
在界碑前,师生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誓言与风声交织。我们突然懂得:胡杨“三千年不朽”的精神早已化作戍边人“缺水缺电不缺精神”的坚守——他们用青春守护的正是让善良与顽强得以生长的家园。

图3 师生在边防线上
7月9日,我们走进企业生产一线。在新疆疆纳矿业有限公司巨大的露天矿坑旁,无人驾驶卡车有序穿梭,智能控制系统实时优化开采方案。总工程师牟永乾介绍说:“以前靠人力,现在靠算力,引入人工智能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安全事故率显著下降。”在新疆宣力环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团队着力破解富油煤清洁转化技术难题,让“黑色黄金”焕发绿色生机,研究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从“人拉肩扛”到“智能采矿”,从“污染难题”到“技术突破”,企业的创新实践为煤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图4 师生在企业交流
三、历史照现实——精神的火种永不熄灭
7月10日我们来到了伊吾四十天保卫战纪念馆。泛黄的战报记录着1950年的壮烈故事:解放军一个连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与敌激战四十天,用血肉之躯守住了阵地。在烈士陵园里,我们向烈士纪念碑三鞠躬,共青团员们唱响了团歌,歌声穿越时空,与当年的冲锋号遥相呼应。
从保卫战的浴血奋战到如今的戍边守土,从道德模范的坚守到企业家的创新,中华民族的顽强从不是孤立的瞬间,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先辈们用牺牲铺就今天幸福的道路,当代人用奋斗续写新篇章。

图5 师生攀登胜峰、在伊吾县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四、吾辈当接力——让精神照亮前行路
五天的实践,卿素英老人的韧、邱志强同志的诚、戍边员们的忠、科研工作者的闯,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我们应当像胡杨扎根戈壁般深耕科研,破解边疆发展的技术难题;在育人道路上,像道德模范般传递正能量,培养有温度的建设者;在成长途中,像戍边战士般坚守初心,把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发展的需要。万里神州大地,处处有精神的种子,唯有躬身践行,方能让千年民族精神在吾辈手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图6 支部与新疆宣力环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党建联建协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