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引领,肝胆相照,共筑“健康中国”

发布时间:2025-03-10 23:11:36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包虫病外科党支部,是自治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自治区级“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新疆医科大学“五好”党支部。党支部现有职工29名,党员13高知及高级职称党员占比>80%。在医院及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党支部充分发挥“双带头人”支部书记的头雁作用,围绕医院高质量建设国家医学中心的使命任务,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建+”的创新模式,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用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的工作格局,打造了“红色学科”,成为新时代基层的坚强战斗堡垒实现了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贡献了新疆力量。

一、党建引领,筑梦“强国行”

作为党建和学科的“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吐尔干艾力教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出了“用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的工作目标,确定了“一个中心、四个维度”的工作机制,即围绕支部党建,聚焦思政教学、实践教学、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四个维度,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学科发展、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实现党建和业务“双融双促”、“共建共赢”。

强化“双带头人”,打造“红色堡垒”党支部通过健全党支部书记履职尽责、培养培育、管理监督、激励保障、示范带动等机制,围绕塑师德、强业务、重学科、壮人才等工作紧抓党建不松懈,使党支部成为教育党员和团结群众的核心,荣获自治区级优秀党务工作者、自治区级及校级“双带头人”党支部工作室、自治区级“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校级“五个好”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深化支部共建,激发红色“引擎”支部与新疆医科大学马院第三党支部签订《支部共建协议书》,通过定期的专题理论授课、主题教育、主题党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形成“共建组织、共抓队伍、共享资源、共谋发展”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深耕党建品牌汇聚红色“动能”。2019年以来,支部组织开展35场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走基层话初心党课巡讲活动,足迹遍布新疆各地州,以“党建+”为核心打造特色党建品牌,融合业务提升支部战斗力,并结合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讲身边人、说身边事,以小见大、以情动人,时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课巡讲活动既接地气又有温度,受到了基层医院医务工作者的欢迎,进一步提升和强化医务人员政治素养和践行自觉。

植根医学教育,赓续红色血脉深刻领会高校教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用足校园红色文化元素,创新学习载体,丰富学习形式,通过“开学第一课”“医学思政课”“红色引领学科”党课、“三进两联一交友”等活动,让人才培养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实现党支部由“组织覆盖”到“功能提升”的持续深入。获得自治区外科学一流课程,国家优秀精品课程,国家首个包虫病学硕士授予点,建立了“党建+外科专业课程思政特色教学资源库”。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党建引领,筑梦“强国行”

二、创新突破,攻克世界难题

在党建的引领下,肝胆包虫病外科支部消灭包虫病为初心,以创新为动力,不断突破医学难题,为患者带来希望。

“科研技术攻关”,攻克包虫病。2005年,团队成功实施全国首例自体肝移植手术,至今已突破200例,实现了从“首例探索”到“全球领先”的跨越式发展。这一成就凝聚了医院几代人的智慧与坚守,尤其在复杂肝病治疗领域,团队通过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移植技术,显著提升了危重症患者的存活率及术后生存质量,临床治愈达90.10%,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提升至80%左右不仅解决了供肝紧缺的瓶颈问题,还有效避免了免疫抑制剂使用后的复发,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已成为全球单中心规模最大、自体肝移植数量最多、技术最成熟的一个单位自体肝移植技术的成熟应用,攻克了终末期泡型包虫病根治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标志着我国在复杂包虫病外科治疗领域实现全球领跑。

深化国际合作”,助力“一带一路”近年来,支部成员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顶尖专科杂志上发表的多篇科研成果,得到了多位知名肝移植专家的高度评价。多项科研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2024支部书记受邀前往德国,参与制定自体肝移植世界指南,标志着我国在复杂包虫病外科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支部开展跨境、医疗服务,远程培训和指导了中亚4个国家指导完成高精尖手术。依托领先于周边的医疗水平,新疆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打造中国医疗服务向西开放的前沿和示范点,与中亚国家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积累丰富经验和做法的同时,也将共建国家的民心“焐”得更热。

“深化国际合作”,助力“一带一路”

“深化国际合作”,助力“一带一路”

   三、服务患者,保障健康

党支部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切实解决患者实际问题。

“无痛病房”,提升患者体验。党支部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切实解决患者实际问题。创建了疆内首家医护一体化疼痛管理模式的ERAS无痛病房”,为患者提供安全、无痛的手术体验,患者满意度达98%以上。经过深入调研与多方协调,率先试点创建了全疆第一个肝胆日间病房,涉及7个病种、10余种手术,有效地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缩短了70%,平均住院费用降低20-30%,真正解决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远程平台”,惠及更多患者。创建了国际首个包虫病大数据云平台,除本中心外,疆内选择了6家医院对包虫病云平台体系进行了试运行,已收集7000例患者资料,实现了临床数据标准化及互联互通。建立了标准化包虫病资源标本库,首创包虫病门静脉造模方法,建立了多种包虫病动物模型,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跨境服务”,拓展国际视野。开展跨境、跨省医疗服务,远程培训和指导了中亚4个国家,我国巡回7个省市(区),行程20万公里,指导59所医院700余台包虫手术,为包虫防诊治事业做出了贡献。

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服务患者,保障健康

四、人才培养,传承医学薪火

党支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帮带”,培养后备力量。党支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支部承担本科生、留学生及研究生的外科学教学工作,指导各民族学生申报创新项目,基层开展社会调研,培养了百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进行多样化的医学研究工作,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科研项目”,推动创新成果。作为医院首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之一,党支部目前承担国家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5项,临床RCT、药物临床试验多项,总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支部党员撰写的多项科研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为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下一步,支部将深入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作和“强国行”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资源统筹、发挥示范作用,全力打造党建引领作用明显、支部工作扎实有力、医教研管业绩一流的基层示范党支部,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瞄准世界水平,满足区域重大需求,建设包虫病临床、基础、转化区域防诊治技术创新基地,为新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深化党建联建,激发“红色动力”“强国行”专项行动为契机,继续深化党建联建,联合开展红色教育、主题党日、微党课、志愿服务等活动,实施基层党建提质增效行动,进一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与提高,不断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创新团队建设,形成“红色梯队”。建设周期内,通过在海内外的学术合作以及高层次学术交流,吸引优秀青年学者,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力争通过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打造一支高水平富有活力的学术梯队。

组织重大项目,形成“红色成果”组织好目前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等项目的研究,建立“基础研究-临床前应用-临床转化应用”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专注教学实践,提升“红色质量”。将前沿进展融入教材编写,探索教学创新模式,全面提高医学生的教学质量,当好人才培养的“好老师”,为国家输送优质医学人才,为新疆卫生事业发展助力。

“强国行”专项行动不仅是对党支部工作的考验,更是对医者初心的深刻检验。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包虫病外科党支部,将继续在党的领导下,以“强国行”专项行动为契机,继续发扬“红色精神”,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这片“红色土地”上,绽放更多生命之花,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责任编辑:吐尔干艾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确定“一个中心、四个维度”的工作机制,围绕支部党建聚焦思政教学、实践教学、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四个维度,积极推动党建融合。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