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精神 找准三个定位 凝聚奋进力量
-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系党支部党课纪实
十月秋高气爽,厦大生科院更是洋溢着丰收的喜悦。10月28日,生物医学科学系党支部成员、厦门大学副校长周大旺教授在生命科学最具有影响力的权威杂志《Cell》发表文章-Glycogen accumulation and phase separation drives liver tumor initiation(糖原堆积与相分离启动肝癌进程)。这是生科院第一次在该杂志发表研究论文,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日报都给与及时报道。11月4日中午,在支部大会上,周大旺教授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给支部党员们做了一次别具一格、意义深远的专题党课。
首先,周教授简要介绍了刚发表的Cell文章,回顾了自己出国求学以及回国十年的科研经历,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经验提出了对科学精神内涵的解读和思考。他认为科学精神的根基是低调务实,不能急功近利,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才可能有所为。
其次,周教授以如何做好科学研究为主题,从三个“定位”详细介绍了他所期许的科研模式。一是课题定位。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关注课题质量,要如深挖井一般,深耕一个课题,不断挖掘科学问题的本质,将其研究透彻,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搞规模化、模式化研究,为发文章而发文章。周老师反复强调,只有在耄耋之年回顾自己科研道路的时候,能够以一句话或者一个词去概括自己的毕生研究,才是科研人应有的追求;二是心态定位。周教授以自己经历为例,勉励年轻教师。他提到回国时韩家淮院士就告诫他不要把自己当老师,要把自己当博后,实验一定要亲力亲为,与其言传不如身教,年轻科研人就应该如此,保持平常心,不跟风模仿、不急功近利、不过于追求回报,要潜下心来,做真正有意义的研究,才能有所突破。三是使命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明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为科技人才成长、科技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此大背景下,国家、社会对于科技工作者的期望很高,党员们更应该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周老师发言后,与会老师纷纷发表感言。支部书记吴乔教授认为,周老师讲的“三个定位”准确、实事求是,符合当下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努力方向。当年轻PI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困惑,与各位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周老师和吴老师都做了耐心解答和鼓励。通过这堂意义非凡的党课,党员们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表示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将以更加良好的心态对课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以博后定位自己,始终奋斗在科研一线,力争有所突破,做真正有意义的科研!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