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赋能,破局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 2025年第一季度教学融合之路
2025年第一季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以“党建赋能教学,创新引领发展”为核心,通过思想引领、机制创新、教学改革、实践拓展四大路径,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融合之路”。
一、思想引领:以理论武装筑牢教学根基
1. 强化理论学习: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概论》等内容,1月观看《榜样9》并专题研讨“如何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月听教育家2025年巡回宣讲并研讨“如何做新时代的教育家”等理论课题,撰写学习心得,深刻领悟精神实质,提升政治站位。
2. 开展专题培训,创新学习形式: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1场,支委上党课1场,青年思政课教师将“中央八项规定”融入思政课教学展示4场等内容,同时推出“党课接力讲”“思享吧”等互动学习模式,邀请上原理课的党员教师结合教原理课教学实践分享理论心得,如通过“历史镜像—理论透视—现实观照”三维教学模型设计,将党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案例结合,增强课堂说服力等。
二、机制创新:构建“党建+教学”融合新体系
1. 组织机制融合
实施“党小组与教研室一体化”建设,将党建目标与教学任务同步规划。例如,党支部通过“党建+教学研讨”“党建+理论研究”等专项计划,推动集体备课、教学督导常态化等,确保全员听课、学情调研与教学改革协同推进
2. 打造“党建+课程”融合体系:将党建元素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结合党的历史、方针政策和新时代成就,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和专题,使思政课更具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增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解读;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强化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的讲述。
3. 推进实践教学创新: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实地参观、调研访谈、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思政课通过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党史知识竞赛”“中央八项规定知识竞赛”等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4.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教学平台,录制课程视频,开设在线讨论区,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布置预习任务、推送学习资料、解答学生疑问,线下课堂则进行重点讲解、互动交流和实践演练,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教学改革:科技赋能与课堂革命
1. 数字化教学创新
将新媒体、虚拟仿真技术融入课堂,打造“智慧化思政课”。例如,设计“翻转课堂”“研讨课堂”等多元教学模式,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微党课”资源,并改革考核方式,强化过程评价,提升学生参与度与获得感
2. 课程思政全覆盖
推动“三融”工程(思政课融入课程思政、科研、教学改革),以省级一流课程建设为牵引,深化“大思政课”体系。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结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乡村振兴实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提升
四、党员先锋模范,引领教师成长
1. 实施“党员导师制”:选拔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党员教师担任导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帮扶对子,从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科研项目等方面进行指导,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本季度,党员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备课5次,听课评课5节。
2. 设立“党员示范岗”: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设立党员示范岗,明确岗位职责和标准,要求党员教师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员示范岗教师积极承担教学任务,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在科研方面,党员教师带头申报课题,本季度获批教育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等。
五、实践拓展:从课堂到社会的育人链条
1. 红色实践基地建设
联合基层社区、乡村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课题调研,如围绕《乡村全面振兴规划》设计“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实践项目,推动理论教学与社会需求对接
2. 党建引领社会服务
发挥党支部“双带头人”作用,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社会服务案例。发挥学院专业优势,组织教师深入社区、农村、机关等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活动5场次,受众人数达到500人次,为传播党的声音、服务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参与地方政府决策咨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025年第一季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通过党建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教学改革、教师成长、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学院党支部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探索创新,持续推进党建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