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张桥云教授:“身教”是课程思政最重要的形式和内容

2021-01-18 22:03:52

立德树人,教师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教师做“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充当“四个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四个相统一”,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论述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三全育人” 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认为,全员育人中教师是关键,全程育人中教室是主阵地,全方位育人中思想品德是核心。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对思政课程的替代,更不是在专业课教育中或每一堂课中留出一定的时间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教育主要是专业课教师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而进行,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从而发挥出“课程思政或教师思政”的作用。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充满激情,对学生满怀关爱,对工作认真负责,学生会因你传递的正能量而朝气蓬勃。如果教师课堂上总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一定会给学生带去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自己的“三观”不正、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就很难培养胸怀天下、格局高远、视野宽阔、身心健康、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学生。所以,我认为专业课教学发挥“思政”作用,关键是教师的榜样力量。“身教”是课程思政最重要的形式和内容。

在专业课教学中善于寻找“思政”机会,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一是提高专业课教师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识。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是教育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课程方案制定和每一课堂的教学设计时,主动思考在教学环节的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加入具有思政作用的内容。

二是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为“思政”留下足够空间,实现专业与思政完美融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既要讲我国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要突出中国这些年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比如,可以通过近10年全球银行排名更替、银行治理结构变化、银行业改革创新实践、监管文件制定、风险排查专项活动等介绍我国银行业的做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注重在对比分析中寻找“思政”机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门课涉及中国和美国商业银行的情况,对中美银行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要客观公正,不带有色眼镜,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对美国不能只讲成绩不讲问题,不能把美国的银行体系无限夸大;对中国不能只讲问题不讲成绩,无视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富有逻辑,既是规范性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需要,也是思政教育的要求。

三是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和精湛的教学能力让学生有获得感。如果教师课前无准备,上课无激情,既队理论研究不深,又不了解实践,讲得随心所欲,言之无物,没有及时补充国内外银行业发展变化新情况,丰富教学内容,仅仅按部就班讲PPT,甚至读PPT,当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然不感兴趣,或缺课、或睡觉、或玩手机就不足为奇了。教师对工作的态度、特别是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是能直接感受得到的,并转化成输入学生精神世界的能量。

一学期课程即将结束时,我特意留时间给学生分享我的人生经历和“三观”,学生通过邮件、微信和期末作业后记纷纷表达对我的课程高度认同,认为深受教育和启发。一个同学在邮件中写到: “这一学期以来,不论是您备课时的用心,专业思维的发散,还是最后一节课的‘励志人生’,都让我深受教益,难怪大家在私底下都亲切地称呼您为“桥云叔”,可见同学们是多么喜欢您。对我个人而言,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人格教育。我本不对商业银行感兴趣,但由您讲来,我在课堂上不再感到无趣困倦。课堂上的点点滴滴里,我感受到您对学生的殷殷期待,对西财和西财金融学院满满的爱。人生路长,我想我不会忘记那个下午您说话的神情和语气,我也因此得到不断尝试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力量。”

(文:张桥云/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是课程思政最重要的形式和内容。也不是对思政课程的替代。课程思政或教师思政。一是提高专业课教师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