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抗日英烈,传承抗战精神|学院开展“走进张自忠烈士陵园”思政大课

2025-10-20 07:22:32

2025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的清晨,秋风送爽,柏树青苍。西南大学部分本科生整队出发,徒步走向静谧庄严的张自忠烈士陵园,开启了一堂特殊的“行走的思政课”。本次活动的主题为“缅怀抗日先烈,传承抗战精神”,旨在通过实地教学与沉浸式体验,让历史走出课本,让精神浸润心灵。

640 (2)


上午9时,师生们于西南大学8号门集结,沿着绿荫掩映的道路步行5分钟,抵达陵园入口。在“双柏路516号”门牌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光会老师以“516”这一数字背后的深意设问启程,引导同学们带着思考步入历史现场。随后,师生共同走过寓意深长的49米路程,每一步都仿佛在丈量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640 (3)


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内,光影沉静,文物无声。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学生讲解员侯语卓以饱满的情感,讲述了张自忠将军在“喜峰口大捷”中挥刀御敌的豪情,在“临沂保卫战”中誓与城池共存亡的决绝,在“枣宜会战”中以身殉国的壮烈。一纸家书、一张照片、一件旧物,都成为穿越时空的信使,将张自忠将军的铁血与柔情娓娓道来。“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经济管理学院2025级学生动情地说,“以前在书上读到‘取义成仁’,总觉得遥远。但今天站在将军的亲笔信前,我才明白,那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而是一个人用生命写下的承诺。”

640 (4)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新时代如何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展开热烈讨论。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同学分享道:“张自忠将军说‘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作为马院学生,我们或许不执钢枪,但我们可以握紧手中的笔、校准眼前的仪,用科教兴国的行动,接续他那份永不褪色的忠诚。”在“写给英烈的一句话”环节,同学们则将情感凝练于笔端。有同学写道:“将军,这盛世如您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也有同学留下承诺:“您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将由我们这一代用青春建设得更加美好。”一张张卡片,是年轻心灵与历史英魂的对话,也是精神血脉的悄然延续。

640 (5)


活动的最后,全体师生肃立于梅花山上的张自忠将军墓前。松涛低语,白菊含悲。大家整齐列队,默哀、鞠躬、献花,瞻仰冯玉祥将军所题“英烈千秋”四个大字。那一刻,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责任,落在每一位青年的肩头。这不仅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吴光会老师总结道:“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行走的思政课’,让英雄形象从历史走进现实,让抗战精神转化为信仰!”

640 (6)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着力推动抗战文物资源赋能学校思政课建设,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联合张自忠烈士陵园管理处打造了“缅怀抗日英烈,传承抗战精神——‘走进张自忠烈士陵园’”系列思政大课,旨在深入挖掘张自忠烈士陵园作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独特资源,构建“场景赋能、情感浸润、实践导行”的三维育人模式,引导大中小学广大学子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传承中积蓄前行力量,把英雄的精神火炬,接过手、传下去。


责任编辑:吴思怡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5年9月30日,学院开展“走进张自忠烈士陵园”思政大课。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