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途】(十四)红军长征

2022-02-20 15:53:27 教工一支部




红途 | No.14

红军长征

中国革命火种的蔓延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发动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调集100万军队向各地红军进攻,其中50万军队于9月下旬开始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进攻。

这时,博古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由于他们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搬用正规的阵地战经验,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进攻受挫后,又采取校级防御的战略方针和“短促突击”的战术,使红军日益陷于被动。 1934年4月中下旬,由于国民党军队的重兵进攻和战术策略失误,经过18 天血战,红军遭受重大伤亡,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失守。同年9月,国民党军队加紧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红军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多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红军长征。

长征中国民党的追剿军队多达16个师、77个团,布置了四道严密的封锁线。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红军在国民党湘军和桂军的夹击下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当时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军已不足1000人,成为一支深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一身是胆、毫无惧色,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与敌人鹰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被阻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十四师、红三军团第十八团,最后弹尽粮绝,大部英勇就义。烈士鲜血染红了湘江,以至当地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湘江战役后,党内对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一直进行着激照的争论。1934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放弃到湘西北,改向贵州北部进军。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等领导根据实际,灵活变换作战方向,在渡过金沙江后,最终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通过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后,又面临着翻雪山、过草地等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抗争。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英雄的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历经千辛万苦,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主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次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合;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到达甘肃隆德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时久、规模大、行程远、困难巨、影响广,为中外战争史上所仅见。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王永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