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近日,分析教研室党支部以“强化使命担当,聚力教育发展”为主题,组织开展了一场深刻而务实的学习交流活动。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历与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入研读,围绕“新时代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这一核心命题作了专题分享。他的发言既立足教育战线的具体实践,又呼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鲜明的观点、生动的案例和真挚的情感,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党员应有的使命意识与行动自觉,引发了支部党员的强烈共鸣和热烈讨论。
交流中,首先从历史与时代的维度切入,强调新时代赋予党员新的历史方位,也提出了更为艰巨的任务和更高的标准。“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每一位党员都是这一伟大征程中的‘螺丝钉’,位置不同,但责任同等重大。”他指出,作为教育战线的党员,首要的责任是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反复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融入血脉、铸入灵魂。在日常教学科研中,要自觉将党的教育方针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思路、科研方向,比如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让每一堂课、每一次实验都成为传递正能量、培育家国情怀的载体。
“担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履职尽责的每一个细节里,落实在攻坚克难的实干中。”结合分析教研室的工作实际,进一步阐述担当的实践路径。他谈到,分析教研室作为承担教学与科研双重职能的基层教学单位,党员同志更应成为“冲锋在前的排头兵”。在教学方面,要主动聚焦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针对当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短板,带头参与课程改革,比如探索“理论+实验+行业实践”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将最新的学科进展和行业动态融入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人才培养上,要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热忱,关注学生的成长困惑,尤其是对有科研潜力的学生,要耐心指导、悉心培养,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去年教研室党员团队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分析检测技能大赛中斩获金奖,正是实干担当的生动体现。
在科研领域,强调党员要立足学科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分析学科看似冷门,但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药研发等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以教研室正在推进的“水环境微量污染物检测技术”项目为例,谈到团队党员放弃休息时间,扎根实验室,反复优化检测方法,就是为了让科研成果能真正应用到流域治理中,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他呼吁支部党员要敢于啃“硬骨头”,针对行业内的技术瓶颈,组建党员攻关小组,通过跨学科合作、产学研融合等方式,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让“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专业所长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特别提到,新时代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还体现在对团队的引领和对群众的服务中。“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认为,党员要主动强化服务意识,在团队建设中发挥“粘合剂”和“助推器”的作用。一方面,要密切联系师生,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倾听大家在教学科研、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年轻教师面临的科研启动难题、学生在实习就业中的困惑,都要主动帮忙协调解决,让大家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另一方面,要以自身的担当精神带动支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业务技能比武”等活动,激发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去年,在党员同志的带动下,教研室成功申报了省级教学团队,这正是凝聚合力、共促发展的成果。
分享结束后,支部党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这场交流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温度,让大家对“责任与担当”有了更具体、更清晰的认识。支部书记在总结时强调,全体党员要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将责任扛在肩上、把担当落实在行动上,在教学中勇当“大先生”,在科研中勇攀“新高峰”,在服务中争做“贴心人”,以实际行动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为新时代党的事业贡献基层党员的智慧和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