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助力全国助残日(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伏清教授融校融课堂,与湘潭大学19思想政治1班和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的李霞芬等老师及文学社的同学们组织了一场生动有趣的线上线下混合课堂:《让座·爱的传递》。
(图为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李霞芬老师及文学社的同学)
课堂以曾为湘潭市建设路小学生(现为湘钢一中学生)李蕊涵的根据身边的小故事撰写的《让座》展开讨论。《让座》讲述的是小作者在23路车上遇到一个钢铁侠(双腿截肢的小哥哥)主动让座给抱孩子的年轻妈妈,另一乘客以“我就要下车了”的善意的谎言又让座给钢铁侠,小作者帮忙拿沉重的书包的故事,表现寒冬里“爱的传递”在车厢里传递温暖。这一身边小故事带来我们心灵深处的感动,从而发起线上线下热讨论。
(图为李蕊涵同学日记)
课堂联系了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特殊英雄群体,如拼渐冻生命与病魔竞速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残志坚奋勇当先争做抗疫前线排头兵的王利妮;独臂抗疫“将军”老党员蔡代强;身残志坚的抗疫“干将”谢宗伟等,他们身残而心不残,坚守一线发光发热的感人事迹,引导同学们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什么叫关爱?关爱的种类及划分准则,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关爱?积极关爱的传递产生的影响效应:线性传递效应、倍数传递效应、指数传递效应和涟漪传递效应等,借全国助残日的热点,号召广大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自觉自愿的原则,加入爱的传递的社会公益活动中。
(图为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图为独臂抗疫“将军”老党员蔡代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QQ群里,李老师问道:“不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会不会给有需要的人让座?你们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让座?在拥挤的公交上、地铁上或火车上,如果碰到有非常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孕没有受到照顾,你会怎么做?你会去引导别人让座吗?”伴随着一位同学对《让座》日记的朗读,同学们陷入了深思。
“假如你也是车厢里的一员,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19思想政治1班的同学们在李老师的课堂上畅所欲言,发表了关于日记和视频的看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样一堂生动的课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在如春风般滋润心灵的艺术熏陶中给予学生以优秀的道德教育。
李伏清教授一直主张思政工作尤其是思政课堂一定要有三“度”: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其中有温度是直接影响课程深度和高度的影响力的基础。主张在思政教学工作中,抓住“讲好身边好故事”,用具体的生动的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好故事融入课堂,采用原创的方式推进“立德树人”的工作,打好获得“感同身受”的“情感”牌,落实思政课堂的三“感”原则:感动人,感染人,从而感化人,有效提高思政教学中的实效性问题。基于这一理念,已推广过《信仰的力量》等系列小课堂,得到学习强国、党建网、红网、新湖南、湖南电视台等多种媒介和平台的推广,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李伏清教授简介
李伏清,女,出生于1981年7月,湖南湘乡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有博士后和高级访问学者(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历。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古代哲学暨近现代思想研究。先后或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及校级项目8项。于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三本,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国家一级、CSSCI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2015年被遴选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遴选为《湖南省教育人物志(1978-2015)》入志人选,曾分别荣获湖南省第十三届、第十二届哲学社科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3)、二等奖(排名第2),湘潭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多次荣获湖南省社科联成果奖一等奖,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及指导老师等,多次荣获优秀科研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湘潭大学韶峰学者特聘岗位计划学术带头人。湖南省121创新人才遴选人,湘潭市首批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人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