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好理论学习教育,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课题。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作为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于今年暑期组织开展“强国有我 青春有为”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数学、统计学等学科专业优势,组建“数说”青年毛泽东成长之路红色文化实践团,追随青年毛泽东成长的脚步,前往韶山、东山学校、湖南第一师范、醴陵、衡山等地开展调研,运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方式,对红色资源进行提炼分析,讲党史、读中国、学思想、敢担当,让思政教育更有“共鸣”,更能“共情”。
1.传承红色基因,“青年脚步”追寻伟人足迹
实践团追寻青年毛泽东学习、成长的历史足迹,在实地调查中感悟青年毛泽东的革命理想与家国情怀,培育爱国精神,增强认同感。
实践团于韶山伟人故里风景区走访调研,对管理人员、参观游客及当地居民进行问卷采访,以红色精神传承为主题展开调研;在东山书院,实践团与东山书院旧址管理所举办主题党日活动,与管理所所长及讲解员访谈交流,采集青年毛泽东在东山书院追求新知、矢志报国的热血故事,捐赠青年毛泽东主题红色书籍;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实践团队和数学与统计学院“数荟星源”实践团展开研讨,从数学视角探索阐释和传播红色文化的创新路径;在醴陵、衡山两地,实践团重走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之路,学习毛泽东农民运动思想的提出方法和理论精髓,感悟一代伟人青年时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感受时代脉搏和新时代山乡巨变。
2.发挥专业所长,“数字密码”转译红色文化
如何将红色文化和专业文化巧妙融合,提升红色文化的青年传播力和影响力?实践团对红色文化的青年化阐释和大众化传播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积极实践。将“时间轴”限定在毛泽东的青年时期,“坐标轴”定位于湖南本土,实践团将时间和空间合二为一,制作互动式网页地图,串联起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的成长轨迹。
不仅将红色地标“串珠成链”,还创新“打开方式”,让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以数学视角与年轻人见面。以毛主席诗词、文稿和相关史料为主要研究内容,实践团在留传百余年的史料和文献中寻找答案。搜集、整理和挖掘文献资料,调研时代因素和文化根基对爱国青年文化观、世界观的塑造和影响。在大数据分析、中文分词等数字技术的加持下,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育人理念通过“数字密码”转译,展现出青年毛泽东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过程。
实践团利用数学专业知识整理和分析《东山书院记》《东山精舍章程》,使用词汇分析研究方法提取、提炼高频词和关键词,实践团成员发现,仅619字的《东山书院记》中多次出现“湖湘”“士”和“国家”等词语,约占全文10%,体现学堂以深厚湖湘文化培养经世致用和实事求是人才的育人观念;对毛泽东撰写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进行交流研讨,分析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观念。对《湘江评论》的创办故事进行分析,了解到虽然报刊只编了5期,但刊载毛泽东署名文章共40篇,超过总稿件数量的40%。这份刊物的出版是青年毛泽东开始着手“改造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标志,揭开了他联合民众以抗强权争民生的斗争序幕。
重视运用数学的思维考察红色历史,实践团形成了“数”说青年毛泽东故事集,以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新型数字技术赋能党史学习教育,探索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的有效途径。
3.拓展传播边界,“青春语言”“数”说发展故事
实践团基于调研成果组建大学生“数说”理论宣讲队,精心打造“线下课堂”和“移动课堂”,将课堂搬到省内多个中小学,深入学校、田间地头、城乡街道,拓宽辐射范围;将宣讲搬到红色资源现场,在橘子洲头、新民学会旧址等红色地标的实境宣讲中感悟红色力量。
与韶山团市委共建,带领大中小学生于毛泽东青年塑像公园重温毛泽东在韶山的成长经历,用一组组典型数据解读毛泽东在韶山刻苦学习的历史,引导青少年在红色圣地感受伟人风范,学习青年毛泽东的学习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于衡山县、醴陵东富寺、湘潭卫星村等多地共开展宣讲30余场,实践记录形成视频3个,拓展传播渠道。实践团共开展微宣讲30余场,形成交互式红色地图、“数”说故事集、微视频3个、调研报告5篇,获光明日报、全国高校思政网、学习强国、红网、湖南学联等多家高级别媒体报道。实践团入选2023年三下乡省级重点团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