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艺术系师生联袂打造原创校史题材实景剧在邢台学院直隶四师旧址倾情献演
“课堂树旗帜,舞台筑堡垒”,这是戏剧影视艺术系教师党支部在党建工作中所展现的独特风采。支部以“课程思政”为重心,将党建工作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之中,这不仅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有益探索,而且在实践中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深化这一党建特色,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戏剧影视艺术系于2025年6月11日至12日,在邢台学院直隶四师旧址举办2024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与表演专业的联合实训活动,将原创校史题材的实景戏剧搬上舞台。此次实训演出为大家呈现《壹玖依旧》《曙光》《最后一课》《发声》《盲弈》《诀别经》《泉河弦歌》《载明天的人》《文脉烽火》《蘅英》《玉兰花开》《破晓钟声》《晓色将近》13部精心策划的作品,旨在展现学生们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中的学术成就和艺术追求。
1.《壹玖依旧》:故事以2025年编剧邢灿的创作困境为切入点,通过“四师旧址”这一现实地标,沉淀历史厚重感,用“空白日记本”作为穿越媒介,构建“寻找灵感—触碰历史—完成创作”的闭环,隐喻当代青年对历史记忆的打捞与重构。故事聚焦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的女性觉醒,以“秘密女学课堂—家庭逼婚冲突—游行筹备分歧”为事件链,通过沈念初、文澜、李玉等差异化女性群像,展现新旧思想碰撞下的挣扎与勇气。

《壹玖依旧》
2.《曙光》:陈辞是邢台学院的一名大一新生,上了大学后她浑浑噩噩,整日无所事事。每天都沉浸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不能自拔,也为此昼夜颠倒,令自己的身体虚弱不堪。偶然的一次机会,她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邢台学院,见到了百年前的学长学姐。学院里时刻热血的青年学子,燃烧了她的斗志,令她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曙光。同时,她也看到了中国的曙光——千千万万如此热血的人民!

《曙光》
3.《最后一课》:八十年代,青年在理想与现实间迷茫。课堂上,李悦老师凝视着满脸困惑的学生,缓缓讲述起七十年前的往事。那时的中国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学堂内老教授仍在讲授封建纲常,而学生们却制作起反抗的横幅,不幸遭到训斥。直到老教授知道自己的女儿为革命牺牲,世代珍藏的古籍也毁于战火。在双重的打击下,他幡然醒悟,归还横幅,投身反抗。这个跨越时空的故事,藏着抉择与觉醒的力量。

《最后一课》
4.《发声》:学生们眼中的胡老师充满矛盾:虽强硬阻止他们张贴“誓死力争青岛”的标语,却在他们校外演讲遭警察抓捕时挺身解围。学生们因其“疏离”而产生困惑抵触,却在胡老师的书中发现“宁折不弯国魂”的文字——她并非否定热忱,而是以隐忍为年轻学生筑起保护屏障,怕激进之举招祸。被暂时压制的呐喊,是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迂回守护。当胡老师望着学生背影感慨“这是中国的希望”时,师生的理念碰撞已化作两代人对家国命运的共同奔赴。

《发声》
5.《盲弈》:1937年秋,日军入侵华北,直隶第四师范学校遭日军少佐山田伪装检查。盲人门卫老周凭生硬中文和异常举动察觉端倪,以校规拖延并暗语提醒学生转移重要书籍。他假意邀敌下象棋、引至偏房,后察觉杀意,在日军持枪威胁时,毅然抢过手雷拉响引线,高喊国仇家恨,牺牲自己换得学生和典籍安全。那盘未下完的象棋残局,成为普通人不屈精神的象征。

《盲弈》
6.《诀别经》:晨雾中的白言山三清观,洛川道长与弟子黎璐探讨“何为师”,师兄弟们的趋利与虚伪尽显。战火下,伪政府以金条诱洛川做法事,他遣走黎璐。黎璐投奔师姐何景瑜,其在贫民窟教百姓识字坚守文脉。洛川表面做法事,实则在贾光昂宴会上反戈。事后,黎璐发现洛川诀别书,原来他终以剑证道践行大义。

《诀别经》
7.《泉河弦歌》:以邢台学院为背景,讲述两位女生偶遇 “民国穿越学生”,随后带其参观校园、探访柳溪泉的故事。过程中,她们结识校友韦利杰,还穿越时空与孟宪提、傅增湘等校史人物交流。众人围绕教育理念、考研困惑、学校发展等展开对话,呈现了学校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担当,凸显 “传承学院精神,共创美好未来” 的主题。

《泉河弦歌》
8.《载明天的人》:1927年北伐时期,军阀之子冯洪达叛离家族,化名"冯达"潜伏四师学堂,与地下党员王以锷、张凤阁、张桂芳等人以教书为掩护传播马克思主义。军阀冯玉祥突袭搜查,王以锷为掩护同志中枪牺牲。冯洪达断绝亲缘,携令牌加入革命。北伐凯旋后,张桂芳北上北平,勇拓新天地;冯洪达则坚守邢台,以拉车为生,默默奉献。七年后,战友张凤阁和张桂芳之子张辉持令牌寻来,冯洪达拉着承载过禁书与信仰的黄包车,载着遗孤驶向新生。

《载明天的人》
9.《文脉烽火》:1935年北平寒冬,直隶四师藏书室成为文化存亡的战场。理化学院的沈碧云与方启明,借藏书室之秘,印制抗日传单;历史学教授楚怀远,则以古籍修复之名,悄然转移校内外珍贵典籍。恰逢日军文化顾问松本健一以“文化共荣”之名强索典籍,楚怀远表面上与日寇虚与委蛇,暗中却将学校密道钥匙悄然传递给学生,为销毁证据、转移古籍赢得了宝贵时间,最终使得文化血脉得以延续。这场看似沉默的抵抗,实则是比枪炮更震撼的文化觉醒——典籍不仅承载着历史,更是民族不灭的灵魂火种。

《文脉烽火》
10.《蘅英》: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的寒冬,四师党支部受命创办进步刊物《蘅英》。文山等人积极投入其中,却遭到萧改青阻拦,她因哥哥投身革命牺牲而担忧文山安危。当警察局即将查抄的消息如晴天霹雳般传来,众人迅速行动起来,准备紧急转移。萧改青觉醒为保护大家,带着宣传革命的书引开警察而被抓,最后牺牲,留下遗书明志。“血色蘅英”在邢台绽放,预示着革命星火终将燎原,新中国必将崛起。

《蘅英》
11.《玉兰花开》:2025年,邢台学院新生林枫与杨莹误入四师小院旧址,意外穿越至七七事变后的抗日年代。她们结识了校长张若兰及学生秋水、谭钰等人,亲眼看见了文人学子在乱世中以《论语》明志的坚强决心,坚决抵抗日寇的文化侵略。面对威逼,秋水等人坚守民族气节,而赵绣的迷茫更凸显坚守本心之难。这场时空交错的奇遇,让两代青年产生精神共鸣,谱写了一曲跨越时空的爱国精神传承之歌。

《玉兰花开》
12.《破晓钟声》:邢台学院新青年借考古发现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以时空交错的方式,串联起二十世纪河北邢台直隶第四师范学堂王克新等进步青年排演文明戏、支教传播革命思想、投身武装斗争的历史。虽是小人物,散是满天星,他们以不同方式救国,传承革命精神。当代新青年也将铭记先烈,呼应新时代对先辈的缅怀与敬意。

《破晓钟声》
13.《晓色将近》:故事围绕着五四时期,四师学堂内新旧思想激烈碰撞,以及女子思想转变的情节展开。女主葛叶桐聪慧果敢,在军阀之子华佑蔑视女性时敢于出声辩驳,在女同学魏晚意遭受欺辱时敢于挺身制止。她走上人群中央,剪辫明志,号召女性抗争,却遭华佑向督察局告密。危急时刻,怯懦的魏晚意挺身而出,带领同学筑人墙反抗强权。这场胜利点燃了希望之火,更多青年加入抗争洪流,在黑暗中为家国命运与女性尊严发出呐喊。

《晓色将近》
此次联合实训演出,学生深入挖掘邢台学院校史题材,不仅将历史与现实巧妙连接,还通过表演艺术的形式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不同时代背景下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每一个作品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种下思考与行动的种子。演员们凭借真挚的情感流露与细腻入微的表现力,为角色注入了鲜活的灵魂,让每一场演出都洋溢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与直击心灵的感染力。幕后团队则在灯光、音效、服装及道具等方面倾注心血,精心策划,为整场演出披上了一层厚重的历史纱幔,并赋予了其无限的艺术张力。此次联合实训活动,不仅是戏剧影视艺术系教学成果的璀璨绽放,更是对校史文化的深情致敬,以及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探索。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