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

2021-01-19 14:46:17

【摘要】

为适应当今IT行业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就业零距离上岗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忻州师范学院计算机系通过与省内外多家企业深度融合,建立校企产学合作关系,共建共赢,扩展了学生的学科视野,快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了立场坚定、素质过硬、适应IT行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创新缘由】

1. 互联网时代,高等院校和企业产学合作已成为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工程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更是如此。因此,当前计算机系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也急需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2. 作为教育工作者,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大学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较弱,通过暑期实践、岗位实习、课程置换等形式与企业合作对接及项目引入,快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

3. 鼓励学生基于兴趣组建“学习部落”,完成“课外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就业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4.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完成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同创新精神,进而有助于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实施过程】

1. 校企双方合作模式

1)忻州师范学院计算机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提升教学质量。

在熟练掌握一种技能的基础上掌握多种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合作企业:

组织专门机构,负责学生的培养和实训;
  ②开展人员交流,增加相关资源储备。

2. 合作过程

第一阶段(第23学期):了解企业文化和IT行业的发展现状,组建学习部落,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度。

第二阶段(第3学期结束后暑假):利用暑假时间,由企业导师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小型项目研发,让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熟悉项目研发流程。

第三阶段(第456学期):部分专业选修课程采用课程置换的方式,企业导师进驻学校,对学生进行深层次专业技能实训,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

第四阶段(第7学期):学生在岗位实习期间,进入校外实训基地?D?D合作企业实习,深入接触企业管理与研发的各个环节,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第五阶段(第8学期):毕业论文(设计)阶段,由企业导师参与,制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并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学生毕业阶段,推荐就业、孵化创业。

【实施途径】

1. 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经过双向考察后,签订合作协议:我系按照企业项目需求,为校内实训基地提供实训场所,企业提供技术人员并布置实训基地、调试硬件、安装实训软件,确保实训设备正常运转。

2. 校企产学融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在保障合作互赢的基础上,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尝试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约定双方的职责。学生在企业实践,接受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实践结束后,接受企业考核,进行课程置换;企业在实训中结合教学需要,选派技术人员作为受聘我系的企业导师,产学结合,在项目研发中完成教学和考评相关环节,在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创新创业比赛中不断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3. 校企教研对接,共同完成“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精神,积极响应教育部创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号召,我系近年来与新华三集团、微软亚洲研究院、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智游臻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先后在专业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共同申报成功了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训设施设备、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有力的推动了我系的学科建设。

【改革成效】

1. 实现了“三个优化”

1)优化了师资队伍:一方面,校企合作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充实了教师队伍,优化了教师结构比例;另一方面,校内教师参与真实的企业生产实践,提高了职业技能,积累了实践经验,完善了“双师型”队伍建设。

2)优化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和企业项目需要进行创新,将实训项目贯穿于授课过程的始终。授课注意实用性、适用性以及创新性。

3)优化了系部文化: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系部文化的有益补充,实训场所的布置、规章制度、标语以及现场管理等等完全按照企业要求运行,学生实训时就受到了企业文化的熏陶,为毕业零距离上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实现了“三个提高”

1)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在真实企业场景下进行项目研发,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很快,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中,学生获奖比以往明显增多,国家级奖项也有了突破,近三年来在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30余项,有力提升了我院在省内外的形象。

2)提高了我系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校内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忻州市区域经济特点,将人才培养融入到地方产业链中,初步形成了“产学结合,以产促学”的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模式。近年来先后为忻州市交警队、忻州市维康体检中心开发软件8项并已投入运行,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我系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明显得到增强。

3)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就提升了,创新创业的热情和能力就逐步显现出来了,就业时就能够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近年来,主动来我系洽谈合作的企业明显增多,提前预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逐年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愈来愈多,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就业率每年在95%以上,对口率达70%,稳定率达60%

【改革启示】

1. “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实现教学过程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实践环节与就业岗位的对接,缩短教育教学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好的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

2. “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了理工科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学生在基本接近真实的实训环境中实践,熟悉企业管理和岗位要求,实现毕业时零距离上岗。同时,为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创设了基地,有效解决了教师进企业锻炼的难题,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了教师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 “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节约了教学实践环节的成本,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学科建设,更好的发挥我系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共建共赢。

【效果亮点】

1.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先后与深圳市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润尼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电信息网络集团公司、北京航星永志科技有限公司、山西思软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优逸客科技有限公司、忻州市亿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省内外16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

2. 创新创业项目、比赛获奖

近三年学生参与省级教科研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余项,参与完成“忻州市维康体检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忻州市食药局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忻州师范学院科研管理系统”等研发项目20余项;参加全国物联网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获国家级、省级奖项30余项。

3. 就业与创业

近三年培养并选派100余名毕业生进入党群、政府机关单位、中国人寿总公司、太原市政工程公司、山西省经济日报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西有限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盛景网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和平天下国旅、美亚柏格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微医集团、上海迈外迪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新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市电魂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就业;并培养孵化5名学生通过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在创业园区、或利用电商平台等自主创业。

4. 社会影响力

通过每年的就业跟踪调查,据用人单位反馈,我系毕业生勤奋、扎实、适应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逐年增强,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毕业生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由企业导师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小型项目研发。在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创新创业比赛中不断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