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蟳埔渔村,闽南民俗的风情之旅。
蚵壳厝:独特的建筑艺术
2023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们在艺术学院翁炳峰教师工作室党支部书记周鑫老师和党员教师陈闽玥、庄耘的带领下来到了蟳埔渔村,这里是一个充满闽南民俗风情的地方,以其独特的服饰、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而闻名。抵达蟳埔渔村,学生们的第一印象是浓郁的海洋气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渔村的建筑多为红砖古厝,与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相似,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学生们漫步在渔村的街道上感受着这里的质朴,街道两旁是渔民们的住所和一些小店铺,售卖着当地的特色海产品和手工艺品。
蚵壳厝的历史与文化:蟳埔村的蚵壳厝是当地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蚵壳厝不仅是一种特色建筑,还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见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蚵壳厝的建筑特点在于使用蚵壳(牡蛎壳)与砖石砌成墙体,大面积的灰白色蚵壳与花白色花岗石、红色砖构成一幅幅色彩对比强烈、富有美感的图案。这种建筑不仅坚固耐用,还具有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的特点,非常适合海边潮湿的气候环境。
建筑特点:蚵壳厝的建造工艺复杂且独特。建造时,先用碎石、泥沙砌好40厘米厚的墙体,再砌上一层蚵壳。蚵壳厝的墙壁厚度一般有36厘米,比现代用条石、机砖砌的墙壁更厚实。这种建筑不仅坚固耐用,还具有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的特点,非常适合海边潮湿的气候环境。此外,蚵壳厝的装饰部位一般有四种形式:整堵墙均嵌以白色蚵壳、出砖入石式、屋檐以下的三角区嵌饰蚵壳、以及红砖砌成窗后以蚵壳装饰。
蚵壳厝的保护与传承:蚵壳厝作为闽南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还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和工艺学知识。如今,蚵壳厝已经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研究项目。学生们在参观蚵壳厝时,不仅感受到了这些建筑的独特魅力,还了解到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媒体艺术手段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学生们纷纷表示,他们可以通过制作纪录片、数字插画、虚拟现实体验等方式,将蚵壳厝的美丽与故事传播给更多的人。
蟳埔女的独特魅力
蟳埔渔村不仅有独特的蚵壳厝,还有以独特服饰和生活习俗闻名的蟳埔女。蟳埔女与惠安女、湄洲女一同被誉为福建三大渔女,是闽南沿海的一大民俗奇观。蟳埔女是蟳埔村世代辛劳的女性群体,她们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
服饰与头饰:蟳埔女的服饰以宽松的上衣和宽脚裤为主,颜色鲜艳,图案精美。她们的头饰被称为“簪花围”,是一种用鲜花和塑料花编织而成的头饰,色彩斑斓,富有层次感。蟳埔女的簪花围由花围与发簪组成,用玉兰、山茶、菊花等鲜花制作,随四季时令与个人喜好变化。每逢重大节庆,蟳埔女还会在头发上插上传统样式的佩饰,以表隆重。
生活习俗:蟳埔女的生活习俗充满了特色。她们以渔业为主,靠海为生,勤劳智慧,心灵手巧。蟳埔女的婚俗保留着传统的闽南风情,从订婚到结婚都离不开分赠鲜花,“半夜出嫁”也是一大特色。此外,蟳埔女的喜庆节日多多,诸如生男孩、造大船、“起大厝”(盖房子)等,这些习俗都体现了蟳埔女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传承:蟳埔女的簪花围习俗已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蟳埔村凭借这一独特的文化习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打卡,成为泉州文旅的网红打卡地。学生们在参观过程中,不仅了解到了蟳埔女的服饰文化和生活习俗,还感受到了她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此外,学生们还了解到了蟳埔渔村的一些传统习俗,如“送王船”“祭海”等,这些习俗反映了渔民们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教学成果与实践收获
通过参观蟳埔渔村,学生们不仅对闽南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通过数字媒体艺术手段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使学生们更加明确了作为艺术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激发了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学生们纷纷表示,这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更为他们未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他们计划通过制作纪录片、数字插画、虚拟现实体验等方式,将蟳埔渔村的美丽与故事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闽南民俗文化。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