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田野调查之实,寻优秀党建模范”系列活动8

2025-05-17 15:22:35 陈曼媞

田野中的红色纽带:黄龙村基层党建实践

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当我背着记录本和相机走进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黄龙村时,从未想到这片红土地上的基层党建实践会给我带来如此深刻的学术启示。我与同组同学高瑞华在黄龙村进行田野调查时,亲历了基层党员如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架起党群连心桥的真实图景。那些堆满资料的档案柜、村委会电脑前专注工作的年轻身影、妇女主任布满老茧却温暖有力的双手,共同勾勒出新时代基层党建的生动轮廓。

在零散的文献资料与鲜活的田野经验交织中,我们最先接触到的是黄龙村村委会的“资料守护者”孙滔。这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将党员身份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当我们为寻找村史资料陷入困境时,他连续数小时端坐在布满灰尘的档案室,像考古工作者般耐心梳理着近二十年的村务记录。在整理出无数个文档材料和数百张活动照片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他建立的“大事记”数据库不仅包含传统节日活动,还详细标注着每次党员志愿服务的时间、参与人员和帮扶成效。这种系统化的工作方式打破了我们对基层档案管理的固有认知,更让我们看到年轻党员如何将现代治理理念融入乡村实践。当孙滔发现我们需要的民俗细节存在记录空白时,他立即拨通妇女主任李嬢嬢的电话,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基层党组织构建的立体化服务网络。

11


李嬢嬢的出现让我们的调研真正触摸到党建的温度。这位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妇女主任,用布满皱纹的笔记本记录着村里每个新生儿的三朝礼、每场婚礼的“拜四方”仪式、每个老人的寿宴流程。在她办公室的墙上,贴着党员联系户的分布图,每个红色五角星旁都标注着联系家庭的传统习俗特点。当我们询问“六月二十四火把节”的当代变迁时,她不仅详细讲述活动流程,还拿出手机展示党员志愿者维护现场秩序、组织非遗展示的工作照。这种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党员先锋作用相结合的做法,恰是“社会学+党建”研究范式的生动注脚。更令人触动的是,当我们第三次登门求教时,李嬢嬢正带着两名预备党员整理“移风易俗”宣传手册,她将我们的学术调研需求自然融入党员教育活动,这种灵活务实的工作智慧正是基层党建生命力的源泉。

在持续半个月的田野工作中,我们逐渐看清黄龙村党建的深层肌理。孙滔代表的新生代党员群体,正在用信息化手段重构乡村治理的毛细血管;李嬢嬢这样的老党员则以“活档案”的身份,维系着传统社区的文化基因。两者在村委会这个红色枢纽中形成有机互补:年轻党员通过数字技术建立村民电子档案,老党员则用口述史方式填充文化细节;大学生村官设计线上民意征集系统,老干部们就带着平板电脑走村入户手把手教学。这种代际传承与创新融合的党建模式,使黄龙村在守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了疫情防控期间党员“云服务”的全覆盖。当我们翻阅孙滔整理的《党员服务日志》时,发现每条记录都精确到服务时长和群众满意度评分,这种量化管理与社会学研究方法不谋而合。

作为社会学研究者,这次田野调查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基层党建不仅是政策执行体系,更是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文化场域。黄龙村党员在整理村史资料时的专业态度、联系群众时表现出的社会学洞察力、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的参与式工作方法,都展现出党建实践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那些贴满照片的党建文化墙,既是村庄发展的视觉编年史,也是党群互动的物质化呈现。当我们最后将调研报告交给党支部时,特别建议将"党建人类学"作为后续研究方向——那些穿梭在祠堂与村委会之间的红色身影,那些记录在电脑和笔记本里的民生数据,那些定格在照片中的服务瞬间,共同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密码。

22


这次调研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建设“百强党支部”不仅要注重制度规范,更要培育扎根田野的实践智慧。当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遇见基层党员的实干精神,当学术调研的需求碰撞出党建创新的火花,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万字报告和数百张照片,更是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理解。黄龙村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有力的党建不是悬浮的标语口号,而是孙滔键盘上跳动的指尖温度,是李嬢嬢笔记本里泛黄的记忆褶皱,是穿梭在古老村落与现代文明间的红色纽带。这种扎根泥土、服务群众的党建实践,正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源头活水。


责任编辑:杜红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堆满资料的档案柜、村委会电脑前专注工作的年轻身影、妇女主任布满老茧却温暖有力的双手,共同勾勒出新时代基层党建的生动轮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