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为了推动支部党员同志学懂学透、理解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深刻思想,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职工第一党支部在2020年8月主题党日活动中开展了集中性学习研讨活动。在学习研讨中,支部党员重点学习了第十一部分“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共六篇文章,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实际情况和思政课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增强了党员同志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主题党日活动后,支部党员提交了学习心得体会,部分心得体会节选如下:
陈晓倩:2019年到2020年是非常特别、非常难忘的两年。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地抗击疫情。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深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正如总书记所说:“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受住了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前所未有的考验,其中青年人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力量。就我自己的感受:一是在网络上,青年人正在成为维护国家、民族尊严、荣誉,讲好中国故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二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各行各业的青年人用青春筑起了防疫长城,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三是在身边,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深刻感受到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定“四个自信”,对于一个执教时间不长的思政课教师是非常欣慰和感动。
粟国康: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明确提出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六点希望,为青年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教师,我深入地研读学习了《发扬五四精神,不负伟大时代》这篇文章,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篇文章是青年教师在给青年大学生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必须理解与掌握的一篇文章,它为我们向学生讲清楚大学生应该树立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清楚以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树立提供了重要指导,具有重要的价值。
王周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和使命,就要有大局观,要有角色意识,要明白新形势的内涵,而最为重要的是要明了“社会主义”的内涵(这是理解这一使命的“元理论”),要把自身的工作理解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人才夯实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必然要去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要去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内涵的发展流变,去辨析“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及其认识偏差。只有避免做一个缺乏相关“元理论”的“理论家”或宣传者,避免成为满嘴大词的“传声筒”,才会打心底里认同和践行“民主平等自由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邱强:高校思政课要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立身兴国之本。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领时代新人的培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厚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育学生的大爱大德大情怀,使其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把它融入到教育全过程,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我们日常的行为准则,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遵循。
李明: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离不开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项显著优势。
陈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主要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并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大学生更好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增进他们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
袁弋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大学生身上展现时代风采,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韦玲: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凸显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我们今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坚持文化自信。思政课要通过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积极融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相关内容。
李庚伦:做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让学生们更加了解中国国情和世界大势,自觉确立“五个认同”、“四个自信”,将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振东: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对中华文化的地位、作用、优势、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的自知之明,以及对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特殊地位,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信念,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基础和前提。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