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绽放在边疆 教育帮扶显担当 ——云南师范大学陈亚菊同学赴金平一中支教事迹
2025年3月8日,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陈亚菊,在学校带队教师的护送下,跨越千里抵达云南省红河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开启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这位主动放弃省会昆明优质实习机会的“00后”姑娘,选择扎根边疆民族地区,用知识与热情浇灌边疆教育的沃土,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陈亚菊初到金平一中
“边疆更需要我”,青春选择彰显初心。金平县地处中越边境,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基础相对薄弱。作为云南师范大学对口帮扶学校,金平一中的发展始终牵动着云师大师生们的心。2025年春季实习分配时,陈亚菊得知学校正选派优秀学子赴边疆支教,便毅然递交申请:“大城市不缺教师,但边疆的孩子需要更多人去守护他们的梦想。”她始终认为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在优越的环境做清闲的工作,而是去艰苦偏远的地方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这一选择不仅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更是对“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国家战略的生动践行。
“承导师之志”,边疆杏坛续华章。陈亚菊的导师侯云洁教授是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学科教育硕士点负责人,2023年8月底,侯教授前往红河州金平县支教,在她和支教团队一年半的帮扶下,金平县教学面貌有了较大改变,整个县城的英语教师更加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在学校期间,陈亚菊深受导师侯云洁教授的感染,以导师“真正帮助边疆外语教育”的教育信念为标杆。作为一名研究生,她主动申请去金平一中实习,下定决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边疆民族地区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带去一线希望。“侯老师教会我,教育帮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一场‘静默的长跑’,”陈亚菊在分享会上动情地说。如今,她带着导师的期许与边疆孩子的信任,继续用青春丈量教育帮扶的厚度,让希望的种子在金子河两岸生生不息。
陈亚菊课间批改作业
从“忐忑”到“热爱”,三尺讲台书写真情。初到金平一中,生活条件艰苦、教学资源有限、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等难题接踵而至。但陈亚菊迅速调整状态,主动向实习指导老师和指导班主任了解具体教学工作,很快走进了所分配的班级。她主动与孩子们沟通交流,用真诚打破了隔阂。为了了解孩子们喜欢的教学方式和对英语课的期待,陈亚菊在第一堂课就收集了他们的想法,孩子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为了让孩子们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她设计了单词音乐、单词游戏等趣味学习活动。孩子们从怯于开口到踊跃发言,眼里的光芒让陈亚菊愈发坚定:“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亮希望。”
陈亚菊带学生自习
“帮扶是双向成长”,教育薪火代代相传。实习期间,陈亚菊不仅承担英语教学任务,还协助金平一中英语教研组进行教学研讨,帮助一中的老师们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她在开班会时讲述了艰苦的高中生涯,也展示了自己美好的大学校园生活,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孩子们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金平一中英语教研组长李金莲老师感慨:“陈老师带来的不仅是新方法,更让师生们感受到教育帮扶的温度。”而对陈亚菊而言,这段经历同样珍贵:“孩子们教会我坚韧与纯粹,这将成为我一生教育事业的底色。”
陈亚菊参加英语教研会
据悉,云南师范大学近年来持续深化教育帮扶,已累计选派千余名师生赴边疆民族地区支教。陈亚菊的故事,正是新时代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投身教育公平实践的缩影。正如她在实习日记中所写:“边疆的讲台虽小,却是托起民族未来最坚实的支点。我愿做一朵小小的山花,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教育最美的春天。”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