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师节系列-侯云洁:在金平,“拼读”希望

发布时间:2025-09-19 11:40:07

“桃子老师!”“秋秋老师!”“栗子老师!”在金平县第二小学,孩子们围着来自云南师范大学“爱心树”义教团的大学生,一遍遍亲切地叫着支教老师的名字。7月16日至18日,义教团在金平二小开展英语趣味夏令营活动。校园内传来阵阵笑声,稚嫩的英语自我介绍、热闹的购物对话演练、精彩的英语戏剧表演……孩子们在支教老师的带领下,沉浸在学习自然拼读、创作英语短剧的乐趣中。

“英语趣味夏令营活动是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受教育部学位司委托对口帮扶金平县基础教育的实践之一,旨在把自然拼读的教学和真实情景模拟融合起来,改变金平孩子们英语开口难的问题。”带队老师芶艳梅谈到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

两年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侯云洁教授主动请缨,加入云南师大帮扶团队,为金平县英语教育精准问诊把脉。“我只想能真正帮助到边疆的外语教育,作为一位高校教师,我有这个责任,义不容辞。”她说。

1


为金平英语教育“问诊把脉”

金平县,地处红河州南端,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502千米,曾是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县。2020年5月,实现脱贫摘帽。2021年3月,被确定为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近年来,中组部、教育部携手沪、滇两省市承担“组团式”帮扶金平任务。云南师范大学加入帮扶以来,牢记西南联大把师范学院留给云南人民的初心使命,聚焦教育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按照“金平所需、师大所能”的原则,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帮扶,以教育帮扶引领带动金平县乡村振兴。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23年3月,云南师范大学与金平县签署校地合作协议,立足于通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金平县人才、产业、生态、文化、组织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学校派出首批专家团队前往金平,侯云洁,就是专家团队中的一员。

了解金平县的英语教学是进行学科改革的第一步。于是刚到金平,侯云洁就一头扎进了课堂,开始了对初高中英语的密集听课,仅仅在9月4日到7日三天,她就听了初高中课11节次。从初中到高中,从八一中学到金平一中,她积极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了解情况,现场听不同年级、快慢班的英语课,心里也对金平县的初高中英语教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2


初中英语教师组有32人,仅三分之一是英语专业毕业。一个县城,一本上线人数仅2-3人,英语平均分只有50-60分。侯云洁总结出金平县初高中英语教学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哑巴英语”,教师翻译法上课,基本不讲英语,教学以语言知识纯讲授为主;第二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现象较为普遍;第三是全应试教学为主,既没有培养语言能力,更没有体现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教和学都很辛苦。学生怕学英语,不开口朗读和记诵,平均成绩都是不及格;英语成绩不理想,教师没有成就感,学校对英语教师组也不满意。”

侯云洁不断溯源反思,发现了更深层的问题。金平县英语教育薄弱,其实从小学就埋下了种子。在金平一些偏远乡村小学,孩子们习惯讲自己的民族话,不太会说普通话,英语学习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完全没有养成听、说、读、写的习惯。

“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缺乏正确的方法教学,学生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和形成良好的习惯,初高中英语教育应试导向、教师长期缺乏学习提升,共同导致了教考分离、理念滞后、师生苦教苦学的恶性循环。”侯云洁认为,在这里,英语教学,难。这种难是系统性的,是环环相扣的。她对症下药,给金平县的英语教学开出了一份切中肯綮的“诊断书”。

一场蜕变的开始

“改变要从老师开始,而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以及扎根课堂、贴近学情的实践。”从来到金平听课后的第二周开始,她便亲自上阵,为初一到初三、高一到高三的学生连续上示范课。

4

5


“外语学习离不开扎实的语音根基。”上好英语课第一个要改的就是语音教学,要让教师认识到自然拼读和音标拼读的作用,让学生先过语音关。八一中学的黄明芬老师深受其益:“以前我很多音标发不准,侯教授就一遍遍示范口型,耐心纠正我,现在我的发音标准多了。学生们的音标跟着读准了,单词也念得更清晰了,连带着学习英语的热情都提了上来!”

在改善语音基础后,如何让学生“开口”成了侯云洁的工作重点。通过在课堂上设计有趣的口语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学生在尝试表达的过程中,会自然暴露听力理解的短板,从而激发起主动“听清”“听懂”的意愿,在提升口语能力的同步提升听力水平。黄明芬说:“用了侯老师的方法后,学生们参与口语活动的积极性高了,进步明显,我感觉课堂轻松多了。”金平一中的欧青老师也惊喜地发现:“按照侯老师的做法,我发现学生还是能说出来的,而且很有思想,也愿意表达。”

在更新初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的同时,侯云洁也坚持到小学教研,从语音教学起步,逐步推进听说、读写教学,一点点改变金平小学教师们的理念。金平二小的曹菊芬老师说:“侯云洁教授亲自授课示范并且多次邀请英语专家来指导,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自然拼读法并将其运用到课堂实践中。从孩子们课后看到我时灿烂的微笑不难判断,新的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在金平初高中,传统的翻译法教学盛行,阅读课效率低,读写结合是难点。对此,侯云洁在示范课中运用“以写促读”的教学模式,让阅读教学紧密围绕写作任务,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写作目标,然后引导他们围绕目标,主动地、有目的地去阅读相关材料,在写作的同时也提高阅读能力。八一中学的蔡巧仙老师运用侯云洁教的方法后感受到变化:“其实学生在写作环节是很有想法的,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能有效激发他们的读写的意愿。”金平一中的陈云飞老师也发现:“用侯老师的方法上阅读课,效率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语言的输出表达也更好了。”

6


“级别这么高的专家,顶多也就是听课后评一下课,不可能一直指导我们吧!”曹菊芬还记得第一次上公开课时心里的嘀咕。让她没想到的是,侯云洁细致点评后郑重地说:“今后我将长期无偿带领大家教研,帮助你们早日成长起来。”说到做到,从2023年10月开始一直到现在,侯云洁无数次往返昆明和金平,穿梭在各个学校之间,风雨无阻,践行着她对老师们的承诺。

有一次,曹菊芬好奇地问侯云洁:“侯老师,你这么频繁地往返于各个学校,累吗?”侯云洁认真地回答:“作为一名教师,教书是一个良心活,虽然累,但是一切都是值得的。”

从“输血”到“造血”

“造血式帮扶”就是要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构建长效机制,推动教师队伍自我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边疆地区的老师其实缺乏的不是能力,是专业的引导。更关键的是,要给老师们长本事、提信心。”侯云洁说。

从2023年开始,云南省高考英语新增了“读后续写”题型,怎样才能上好“读后续写”课成为金平高中英语老师心里共同的困惑。“基于这个背景,我们组织了红河州高中英语‘读后续写’会议,邀请相关专家来做讲座和示范课。”

在会上,侯云洁鼓励金平英语教师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学术分享,给专家们上示范课,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大家反响特别好。”金平一中的陈云飞说:“以前不知道该怎么上‘读后续写’课,心里没底,这次参加侯老师组织的会议,感觉摸到点门道了,上课更有方法了!”

这次会议就像块石头扔进了水里,在金平老师们心里激起了浪花。金平英语老师们开始主动地参与各类教研会议和教学竞赛。金平一中英语老师李德仙参加了从教以来的第一次课赛,并且拿到了一等奖的好成绩。“真的非常感谢侯老师,鼓励我勇敢迈出舒适区,也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信心!”李德仙说。

侯云洁还给高中英语老师们安排了“英语实战营”:从早到晚,读报、演讲、排歌舞、演短剧,全程逼着大家说英语。几天下来,老师们虽然累,但英语说得更流畅了,也变得更加自信。“要让老师们自己先学好、练好,才能真把学生教好。”侯云洁说。

每当自己的教学有突破、参加比赛拿了好成绩的时候,曹菊芬总是第一时间分享给侯云洁。“亲爱的师父,好消息!我教的三年级整个级的英语期末成绩再次考了全县第一!”“师父,我用您带我改变教学的故事参加演讲比赛得了一等奖!”那些师父陪伴打磨教学、给予信任的时光,都化作她成长的阶梯。曹菊芬也将侯云洁教给她的,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其他老师,“现在想想,侯老师的确引领金平英语老师们在教研的路上走了很久,也走了很远。我想我也应该留在这里,像侯老师期望的那样,把课扎扎实实教好,让金平的孩子们也可以自信地说好英语。”

扎扎实实走进金平县小、初、高英语课堂,手把手带着老师们一起改变,带出一批批留得住、教得好的英语骨干教师。这就是侯云洁倡导的“造血式帮扶”,而她也一直在这样做。

你从远方来,用知识作礼物

5


在金平,当地有句玩笑话:“西瓜掉了不用捡,因为你根本追不上。” 以前金平的英语教育,就像那坡上的西瓜。但侯云洁带着金平的英语老师们,稳稳地托住了这颗“西瓜”。

经过两年的帮扶,金平县学生英语成绩变化明显。八一中学听力口语考试能拿到满分30分的学生增加到90人,29分的增加到73人,25分-28分段的学生人数达到139人,民族班平均分从24.81分提高到26.05分。

当地教体局看到了效果,决定在金平县和红河州建立两个“侯云洁名师工作室”。这就像在金平种下了两棵“树苗”。有了工作室这个“家”,老师们能持续学习、互相帮助,好的教学方法也能一棒接一棒传下去。

在侯云洁的影响下,一批批研究生也奔赴金平,开启了支教生活。2024年,杨俊龙来到金平一中,担任班主任兼英语实习老师,他说:“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双向奔赴、彼此成就。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我努力去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临别之际,许多学生送我自己做的贺卡、剪纸、折纸花,在礼物里写下真挚祝福。这段支教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基础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的理想。”

同样在金平一中支教的陈亚菊同学,与学生结下了深厚情谊。一中的一位学生在给她的信里写:“你从远方来,用知识做礼物。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你所说的世界很大,有多大?我想我可以不必追问读书的意义,只是像你说的世界很大,我要走出去。”这封信,陈亚菊读了一遍又一遍,她说:“金平的学生们也许是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但是哪怕进步只有一点点,只要他们不放弃,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帮助他们,走出去。”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一些家庭咬牙也要把孩子送到外地大城市读书。”这不仅加重了家庭负担,也让金平本地的优秀人才不断流失。侯云洁相信,当金平拥有足够多像黄明芬、蔡巧仙、陈云飞这样优秀的老师,当家门口的课堂也能像大城市一样生动有效,孩子们在家乡的土地上,就能获得优质的教育,扎下知识的根。无论他们将来是展翅飞向更广阔的世界,还是学成归来建设家乡,都拥有了更坚实的底气。

“十年树人,百年树人。”培养一支支能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才是长久之计。实现这个目标仍任重道远,工作室要进一步助力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教师梯队,保证经验传承与活力;还要着重培养骨干教师的领导力,让他们能带动更多人成长,确保人才不断层、发展有后劲。金平县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名师工作室协助下共承担了11个课题,从小学的语音教学到校本课程的融合,从中学教师的课堂话语到适合边疆的读写教学与课外阅读研究,形成小、初、高一体化的边疆本土课程改革体系,促进教师不断努力改革和创新课堂,为边疆的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路径。

“工作室将举办更多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把云师大的资源深度融入本土实践,强化学段间的有机衔接,实现贯穿小初高学段的长期陪伴,为金平英语学科的一体化帮扶注入持久的生命力。”侯云洁说。

如今,金平的英语老师们在课余时间会讨论着课题研究的进展,老师们也越来越自信。“要让教师找到职业的幸福,就要引领教师走向研究之路。为老师们找到前行的光、持续的动力和终身学习的方法,这就是我理解的真正的‘造血’式帮扶。”侯云洁说。

“这就是我的初心,一切为了边疆的孩子们。金平的老师们改变了,才会有更多的孩子们受益。在金平的两年时间,老师们接触到了更多的课题研究,教学理念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型的教研文化被培养起来了。这是我们作为教师教育者最想看到的,也是我们教育帮扶应该有的责任和使命。”

跨越400多公里,还有更多像侯云洁一样的老师在边疆种下了知识的种子。如今,这些种子正在金平这片土地上,悄然生根,慢慢发芽,终将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6

7



责任编辑:黄晓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侯云洁教授在金平支教事迹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