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金岩老师的乡建课堂

发布时间:2025-11-03 09:27:56

我的乡建课堂


-金岩老师 -

 

环境设计专业副教授,教龄23年。国家公派米兰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曾获2016年北京服装学院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2017年北京服装学院教书育人奖三等奖、2020年和2021年北京市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2021年北京服装学院优秀在线课程教学一等奖、2022年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主持2021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担任班主任的环艺20405班荣获2022年北京市先进班集体。

我的乡建课堂


作为一名二十三年教龄的普通教师,育人之路一时不知道怎么梳理。直到交稿的最后一天,一些点点滴滴的往事陆陆续续浮现脑海。我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就是很多这样平常付出的瞬间铺成了我们的育人之路吧。记得最初登上讲台的那年,下课时一个女生因为方案做不出来哭了,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没有教好,内心全是自责,一直陪她加班到完成一个满意的设计。还记得,早期的环艺专业没有建筑结构课程,为了使学生们建筑设计作业达到专业的图纸表现,就利用午休时间上建筑结构知识。结果几个学生嘻嘻闹闹,那一刻我竟然感到十分伤心跑出教室。初为人师的几年,经常用最纯朴的方式和学生们交流,收获很多至今联系的“弟弟妹妹”们,他们现在都亲切的喊我“小金姐”。

时间真快,一晃不知何时就变成了学生口中的“金妈妈”。尽管再不会因为学生的情绪影响我上课的节奏,但是一直没变的还是作为教师的那颗爱心和那份责任心。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这里掉队,不管是专业课程还是毕业设计。记得有一年,我的毕业设计组有一个不善言辞、不自信的女孩,在毕业答辩前几天竟然放弃毕业了。其实这个同学学习能力不错,我苦口婆心地耐心劝导,仔细分析她的设计中每一个亮点,帮她梳理毕业论文的答辩框架,每次直到深夜。当我鼓励她很适合做景观设计师时,那一刻她开心极了,我想老师的鼓励对于学生的激励意义真的很大。之后她的毕业致谢中写道“感谢老师帮助我走出低谷,在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反之亦然,作为老师也很简单,学生的一句感谢,就足够老师开心良久。如果说,最初的一些年都在摸索自己的专业定位和教育方式,那么近十年我的育人之路是伴随着乡建课堂走过。

环境设计专业相比艺术院校其他专业,图纸工作量较大,在校期间落地产出的可能性较低,如何让学生有设计成就感,同时能够真正帮助到需要的人,去乡村设计实践就成为环艺专业很多老师课程设计的方向。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2015年跨专业毕设中,三个不同专业师生在延庆区北地村进行乡建扶贫设计。2016年六个不同设计专业老师们带领百余名学生,共同围绕“设计改变乡村”议题,以多课堂协同实践教学方式对石城子村进行了“设计改变乡村”的一系列公益扶贫设计活动。之后在中关村创新园展厅举办“石城子设计和品牌发布会”,以及乡建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推动石城子获得社会关注以及成为国家级一村一品建设村。

2021年研究生跨专业课程中带领学生们进一步帮助石城子村进行农民丰收节会场空间设计、视觉形象设计并完成落地实施。2022年暑期带领学生进驻石城子村,针对学生和农民合作能够实施完成的部分设计进行落地实施工作。工作营师生与石城子村民共同努力付出,通过树林里的儿童探索绳网、满族文化主题墙绘等成果,助力大山深处的这座石头村环境改善。在刚刚完成的2023年暑期石城子工作营(7月1日-3日)活动中,环艺专业师生进行若干空间建造,采用村里废旧材料,低成本低技术完成各个区域入口标识牌设计制作、林园小剧场搭建和跳格子彩绘、磨盘山生活和研学小广场搭建、栗子构筑物搭建等一系列建造和彩绘活动。服饰专业师生进行传统工艺研学和石城子品牌设计活动。乡建课堂育人的过程中,帮助乡村找到发展之路,也是作为教师的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从乡村知识的累积,到对于乡村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投入。也许有的学生现在会觉得去乡村实践很辛苦,但是,我想往返乡村课堂的过程中,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他们对于实践探索的兴趣,以及对于乡村的热爱。

这就是我的乡建育人之路,这一路伴随着很多老师的无私帮助和支持。借机感谢艺术设计学院的领导们和院办老师们多年对于乡建课堂的支持!感谢环境设计专业的李政主任!感谢环境设计专业的陈望、赵冠男、张乐、李瑞君、宁晶、赵倩、孟凡玉等老师,视觉传达专业的韩诚、郝雪莉老师,新媒体专业的石娟娟、熊红云老师,服饰学院的谢天晓、杜娟老师,纺织品专业的刘达老师、摄影专业的苏溯老师、雕塑专业的刘玉庭老师!乡建需要多专业的共同努力,期待更多师生加入我们的乡建课堂!


责任编辑:李瑞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乡建课堂育人的过程中,帮助乡村找到发展之路,也是作为教师的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