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之光引航向 共创商城新辉煌
真理之光引航向 共创商城新辉煌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理论党支部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理论党支部(以下简称政治理论党支部),前身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现有党员15名,汇聚了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骨干力量,其中包括: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1名、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4名、我最喜爱的思政课教师3名(连续三年获此殊荣,为浙江省高职院校唯一),近三年获省级以上荣誉20余项。政治理论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真理味道 信仰之源”政治高地,坚持和深化“义乌发展经验”,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义乌“小商品、大市场,不断地再造新的辉煌”的新使命,深入开展“党建联建”“协同育人”“资政建言”“特色培训”四大行动,以真理之光照亮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高质量发展之路,构建了“真理的味道·望道行”品牌,为义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典范赋能助力。
一、聚力党建引领,播撒理论星火
支部创新打造“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联学共建机制,与自贸区党工委、地方镇街、开展党建联建10余次,着力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党建新格局,打造新时代理论宣讲示范样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红色动能。
立足“理论武装强根基”,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形成高质量成果,获市级以上采纳专题稿件6件,入选中共金华市委宣传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优秀课程、优秀微课各一例,举办了《共同富裕与新质生产力》《浙江省营商环境现状分析、条例解读及优化》《在发展中育新机、于改革中开新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系列讲座5场,广泛部署开展理论宣讲119场,覆盖人次达30000余人,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元素化解析、分众化传播,有效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聚焦“实践体悟增动能”,联合开展了《从“后陈经验”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为主题的实践现场教学,引导党员干部努力成为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的排头兵。围绕“校地融合谋发展”,支部与廿三里街道、北苑街道及上溪镇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为地方单位提供“理论指导+品牌策划+项目孵化”的全链条服务,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实现从规范化到品牌化的转型升级。创新“骨干培养传薪火”,实施“1+1+N”培养模式(即1名思政教师指导1个基层宣讲员,带动N名群众学习),通过“专题培训+实战演练+案例研讨”的培育体系,开展各级各类宣讲培训指导20余次,累计培养基层宣讲骨干200余人次。

支部教师深入地方开展宣讲

支部教师在主流媒体刊发理论文章

支部教师在主流媒体刊发理论文章
二、聚焦思政铸魂,凝聚育人合力
支部深化立德树人实践创新,立足义乌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创新构建“三链贯通”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体系:纵向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链,横向融通“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资源链,全面铸牢校地双向供给的人才链,深度打造“真理的味道•望道行”大思政课建设品牌,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敢闯会创、服务义乌的时代新人。
建优思政金课,支部聚焦思政课这个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深挖义乌发展“富矿”,聚焦义乌发展经验打造“理响义乌”专题微课29节,录制“义乌发展经验”专项视频3个,网络点击传播影响5万余次。支部教师牵头申报的项目成功入选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品牌建设优秀案例、一体化教学示范团队和一体化示范“金课”,获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金课展示活动二等奖,取材义乌发展成就打造的思政“金课”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一等奖。支部编排的《望道》舞台剧获评省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拓展实践资源,以“真理的味道”为教学主题,牵头成立义乌市大中小学思政实践教学馆际联盟,与陈望道故居、商城集团、义乌城规馆等共建10个思政实践教学基地,按照“一地承载一主题、一馆开发一课程、一课培育一讲师”的标准化要求,构建沉浸式研学路线,推动思政实践教育从“场馆参观”向“深度研学”转变,让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悟新时代义乌的伟大变革,形成大中小学思政实践教育实现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的质效跃升,有关成果获教育部思政精品项目,相关经验被《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教育报》等报道,为构建全域思政育人新生态提供了“义乌方案”。打造金师团队,支部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标准为指引,着力实施“双擎驱动”师资锻造工程,邀请各行各业的“大先生”“大师傅”走上思政课讲台,构建起一支以科学家、教育家、英雄模范、大国工匠、创业典型为主的专兼职思政教师“五维导师”阵容,奋力打造兼具“经师”学术造诣与“人师”人格魅力的“大先生”育人队伍。

支部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支部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三、聚智献策商城,赋能地方发展
支部立足“两个结合”在义乌的生动实践,围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建设“最懂义乌、最服务义乌”的特色新型智库,为持续擦亮世界小商品之都“金名片”贡献社科力量。
深耕义乌实践,构建特色研究体系。支部紧扣义乌“市场+制造”特色优势,围绕自贸区建设、跨境电商、小商品贸易等本土重点领域,建立“义乌问题-义乌研究-义乌方案”的特色科研体系,形成服务地方发展的理论支撑。2024年市级以上科研立项28项,发表学术论文43篇,其中核心论文8篇,横向课题立项8项,横向科技到款额累计58.648万,存量专利入库完成率100%。深化应用研究,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由支部书记牵头对自贸区、苏溪镇开展深入调研,撰写了《义乌自贸区现代化建设中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的培训引领与赋能效应研究》《从理论到故事: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等报告7篇,助力区域发展提质增效。智库服务成效显著,支部教师调研形成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深化浙台高校青年交流的建议》获国家有关部委批示,《需重视高质量建成青年友好型城市存在三大问题》被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上报中办信息》采用,《建党百年之际应关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被全国政协办公厅采纳转送有关部委办局。1项成果获义乌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决策咨询影响力持续提升。

支部教师撰写决策咨询报告
四、聚能特色培训,服务终生学习
支部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积极应对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挑战,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通过精准聚焦退役军人与老年群体两大重点领域,构建起覆盖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数字赋能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义乌模式”。
服务退役军人,打造全链条支持体系。首创县级服务平台,夯实就业创业基础。与义乌市退役军人局战略合作成立全国首个县级退役军人学院,创新建立“教育培训-就业创业-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支持平台。累计开展各类培训近3000人次,其中《服务退役军人返乡就创业,点燃乡村振兴“星星之火”》案例入选全国高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彰显服务实效。构建跨域协作机制,扩大示范辐射效应。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及长三角地区多个退役军人部门开展深度合作,形成“理论授课+实践指导+资源对接”的特色培训模式。通过举办创业创新大赛、技能比武等活动培育优质项目,其中支部培育的创业项目在省级赛事中斩获二等奖(金华市唯一获奖单位),《退役女兵返乡创业记》短视频更获省级推荐参与教育部“乡村振兴你我同行”典型案例评选,标志着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工作的标准化、体系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银发教育,破解智能时代鸿沟。开发特色课程体系,填补老年教育空白。针对老年群体“数字融入困境”,创新开发《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技术》省级特色课程,并在全省推广使用,成为老年教育标准化建设的标杆项目。培育专业师资队伍,提升服务质量水平。着力打造老年教育师资“领雁工程”,支部两名教师分别入选浙江省老年教育优质师资库名单和全省老年教育“领雁”教师培养对象,为全省老年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支部组织退役军人培训活动

支部组织退役军人培训活动
下一步,支部将深度聚焦教育强国战略部署,以服务义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校地党建联建为纽带,充分发挥支部的政治引领力和学科专业优势,持续深入开展支部“强国行”四大行动,实现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有机统一,为义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典范注入教育动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