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防疫党员在前,东风送暖漫入人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基层党组织抗击疫情进行时
自疫情发生以来,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成为了各级党组织最大的政治任务。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学生党支部主动担当起责任,用实际行动在防控疫情的狙击战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责任扛在肩,党员“发声”做好防疫宣传
沈心玥是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师范专业2017级本科生,也是社会发展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的一名预备党员。自疫情发生后,沈心玥同学积极参与疫情防御的舆论引导宣传工作。作为社会发展学院通讯社社长,她积极组织宣传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相关政策要求,编辑学生告知书,制作疫情相关微信、撰写疫情报道等。她还主动参加所在社区的疫情防御工作,从帮助编辑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微信公众号开始,发动所在小区群众,增强小区居民的防范意识。沈心玥同学主动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主要负责社区管辖范围内的外来人口信息搜集、整理、筛选工作,同时也承担了张贴通告、封条等一线疫情防御工作。工作时认真负责,严谨仔细,获得了社区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沈心玥同学不畏疫情,迎难而上,承担起了党员应有的责任,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加油。
温暖一线牵,“三色花”团队连起被隔离的爱
不仅有党员的个人实践,居家隔离的党员也积极行动,不让疫情打断实践的步伐。由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陈季同学带领的“三色花”实践团队在疫情期间保持各成员间的密切联系,采用线上宣传、辅导,线下温暖帮扶相结合的方式,给予疫情中一线工作人员以及困境儿童温暖的帮助。
“在疫情期间一次偶然的巧合,我听社区派来检查的人员提及,我隔壁邻居家的孩子父母滞留外地,家中只有一位年过七旬的奶奶,爷孙两人相伴度过了今年冷清的春节。”团队成员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决定前往帮扶。同学提前备好10只口罩和一点蔬菜,探望了这对空巢爷孙。了解到孙子即将要上课,可是家里面没有智能手机,上不了网课,同学第二天带上了自己的手机,将孩子的网课事宜准备好。此后的每天早上同学都早早起来,给孩子送去课堂,对于一些网上讲解不懂的地方,同学也会给孩子进行讲解。
团队成员卞佳玉(左图为卞佳玉)的老家附近有这么一位孩子,父母在柬埔寨工作,平时在寄宿学校上学,放假后交由在盐城生活的阿姨照看。由于疫情爆发,学校推迟开学,孩子只能在家上网课,但网课的形式让孩子摸不着头脑,孩子觉得自己基础本来较差,现在上网课觉得有点跟不上,很担心被其他同学落下。团队成员卞佳玉便主动上门给孩子辅导功课,在相处的过程中,卞佳玉发现孩子性格内敛,不太喜欢跟别人交流,回答问题也就是简单的几个字,经过与孩子阿姨交流后才知道其中部分缘由。孩子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家里老人也不怎么管孩子,所以孩子觉得自己总是比别人差了那么一点,也不善于表现自己。了解了其中缘由后,卞佳玉充分发挥优势视角理论,在辅导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热爱学习数学的这一优点,并经过个案访谈不断地鼓励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开朗,不再为生活和学习而感到焦虑。
此外,团队成员主动询问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寻找那些父母在抗疫一线的警务人员和社区基层工作人员的孩子,主动给孩子进行线上学业辅导,也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让温暖连成一线。
停课不停学,线上第二课堂带来防疫教育新体验
面对疫情,教育部要求“停课不停学”。为响应号召,社会发展学院第一党支部的徐寅洁、宗绍月、沈心玥、刘天逸等同学推出了在线第二课堂——一堂好课“疫”史为鉴。借助“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团委”微信公众号和抖音两个多媒体平台,推出了五期不同主题的微课堂,从口罩的历史及正确使用方法到历史上的抗疫英雄人物,每一期微课堂都贴近现实生活,通俗易懂。这些视频不仅很好地普及了历史知识,而且能够教会学生更好地保护自我,同时也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在线第二课堂不仅是面对疫情的应急之举,也是互联网+教育的成果应用展示,更是学生将专业应用到现实的成功实践。
高校防疫党员在前,东风送暖漫入人间。高校党组织是疫情防控一线的战斗堡垒,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成员用春风拂物般的服务,给广大师生、社区周边的人们送去温暖,“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吟唱在每一次实践活动中。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