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践初心 知行合一育桃李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基层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支撑。2025年初春,扬州大学兽医学学院的2名中共党员教师主动请缨,深入河北省邯郸市某规模化养鸡场开展为期半年的驻场交流。他们以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扎根生产一线,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在实践中锤炼党性修养、提升教学能力,书写了一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故事。
一、从实验室到鸡舍:在泥土味中寻找真问题
抵达养鸡场首日,张成成和郭梦娇副教授就被眼前的场景触动:标准化鸡舍里,价值百万的自动化设备,自动给料、自动饮食、自动清粪…等等全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在极大降低人力投入情况下,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鸡舍里也基本闻不到一点异味,两位老师均表示科学技术不愧为第一生产力,实验室里的数据再完美,也抵不过亲眼所见现实生产的效果。必须虚心学习,把所见所闻传递给正在上学的同学们。
二、党徽在一线闪光:解难题中的初心答卷
面对雏鸡早期死亡率的难题,张成成副教授连续72小时驻守孵化车间。通过比对十万条温湿度数据,发现现有设备的温度波动超出理论安全值。"这不是简单的设备故障,而是热力学模型与建筑结构的适配问题。"他创新性提出"梯度控温法",将孵化率提升12个百分点。
在解决鸡群啄羽问题时,青年教师郭梦娇副教授推翻教材中的常规方案。他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发现光照强度对鸡群行为的影响权重远超预期,据此开发的"动态光环境调控系统"使伤残率下降65%。这段经历让他深有感触:"基层实践就像多棱镜,能折射出理论知识的多个维度,这些鲜活案例将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素材。"
三、淬炼党性:在服务中筑牢信仰之基
半年的实践沉淀出多个真实教学案例。张成成老师将养殖现场的生物安全防控优化过程转化为"决策树分析"实训项目,学生在仿真系统中体验从数据采集到方案落地的完整流程。"以前讲疫病防控总停留在PPT上,现在能展示现场拍摄的养殖画面和视频。"郭梦娇老师更新的教学课件中,新增了数十个个实地拍摄的操作示范视频。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教育理念层面。张成成在组织生活会上分享:"在鸡场看到技术员为查清病因彻夜值守,这种工匠精神比任何说教都震撼。今后教学中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这种转变正在产生涟漪效应——本学期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作业中,涌现出3份针对中小型养殖场的调研报告。
结语
当秋日的阳光洒满鸡场时,两位教师带着写满批注的工作日志踏上归程。这些记录着失败教训与成功经验的笔记,将转化为《动物传染病学》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而养殖场门口新挂上的"党员科技服务示范点"铜牌,见证着这场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正如扬州大学动物医学院蔡丽娅书记所言:"把党旗插在产业一线,让学问走出象牙塔,这正是新时代高校党员教师的使命担当。"
在这场知行合一的实践中,共产党员的初心与知识分子的追求交相辉映,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更开辟了一条"实践-教学-育人"良性循环的新路径。当基层的沃土滋养着教育的根系,党性之光必将照亮更多学子的成才之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