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4月22日,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了“声音中的党史——学习宣传党史,传承齐越精神,做好党的喉舌”主题党课。作为学校开展的第一堂党史大课,本次党课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原司长,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姚喜双教授主讲。
教育部党史学习教育高校第三巡回指导组组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杨学义,副组长、北京林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方国良,巡回指导组成员田萌、党宁、王志新现场观摩指导,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众,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懿出席。
本次党课由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主办,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领导班子和师生参加党课录制。
主题党课结合学校传媒专业特色,围绕“声音中的党史”主题,通过回望、致敬、传承三个篇章,以播放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优秀播音员齐越老师的播音片段,结合党史故事讲述、现场访谈、视频连线、互动交流等方式,引导师生学习宣传党史,传承齐越精神,坚定传媒理想,做好党的喉舌。
作为齐越先生的学生,姚喜双老师带领师生通过重温《开国大典实况转播》《谁是最可爱的人》《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等不同历史时期齐越老师播音、解说的10部录音片段,深情回忆了齐越老师播音生涯中许多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其中,齐越老师的话语“我是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我传达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传达的是中国共产党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我以此引为自豪!”让人深受触动。在讲到恩师对下放劳动所在地的沧县姜庄子和工作过的山西省大建安村百姓充满感情,生前立下遗嘱,将骨灰播撒两地,以报答人民的养育之恩时,姚喜双老师声音哽咽,令人动容。
姚喜双老师将齐越精神概括为“忠诚、敬业、爱民、廉洁、奉献”,指出,齐越老师是在生活一线播音的人,是用生命播音的人,是用全部的心血在从事播音创作,理想和信念是他最大的动力。齐越老师的声音不仅记录了党的历史,同时也鼓舞了广大人民克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
齐越先生的女儿齐虹女士应邀来到现场,通过分享话筒前播音、每信必复、家庭公约、匿名捐款等故事,与师生倾情分享了她眼中的父亲形象。齐虹女士表示,父亲对理想信念的忠诚、对事业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对人民发自内心的热爱,对她影响至深。她动情地说,“父亲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他用生命播出的感人肺腑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齐虹女士深情寄语传媒学子,“希望我们和你们这些未来中国传媒事业的接班人,在新的长征路上永记‘来路’——让革命的传家宝永不失传!”
党课上,河南兰考县原县委书记、党员干部楷模焦裕禄同志的外孙余音以视频形式与党课主讲人和师生进行了对话。他从焦家的家风谈起,解读“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致敬勤勤恳恳、不懈奋斗的共产党人,让现场师生动容不已。
姚喜双老师由此进一步阐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应当具备的政治本色、价值追求、道德境界和人格力量,并围绕我们党的播音史、传媒史,引导师生深学、细照、笃行,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建设,淬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党课开始前,青年学子王若凡、孙庆坤现场朗诵《永不消逝的声音》,再现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建立过程,颂扬了我们党第一代广播人的顽强革命斗志。最后,姚喜双老师满怀深情地朗诵了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创作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作,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共产党人致敬,展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血脉相连的鱼水之情。
本次党课主题鲜明、站位高远、形式新颖、内容鲜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引发了师生的强烈共鸣。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学生助教魏博伦同学表示,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如何把听到的、感受到的精神,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标准,把前辈身上的精神真正地传承下来,是他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曹悦同学表示,今天聆听到齐越老师珍贵的声音资料和姚老师生动深入的讲解,深受触动,备受鼓舞!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就应该像齐越老师这样充满底气、正气和骨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当代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我们必将继承前辈们的忠诚基因,为传播时代强音而不懈奋斗!
王子涵同学表示,我们将把齐越老师“真动心、动真情”的话语刻在心上,向前辈们看齐,用一生热情钟爱一项事业,不断提升党性修养,更好地服务于党的新闻播音事业。
徐睿思同学表示,将以老一辈播音员、传媒人为榜样,牢记初心和使命,忠诚党的新闻事业,肩负党的喉舌重任,生动传播时代强音。
曾浩洋同学表示,齐越老师的“播音三戒”已深深扎根在心里,让他仿佛触摸到了这位前辈一生致力于党的播音事业的点点滴滴。吴戈聪文同学表示,作为传媒学子,我们要学习齐越老师的精神,忠诚于党,心系人民,永远做党和人民的播音员。
(编辑:宋佳音 余蓉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