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宣部国际传播局指导,中国传媒大学、“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BriDoc)出品,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承制的系列纪录片《镜头里的中国》(China in My Lens)于2月7日起每晚19:00登陆央视纪录频道(CCTV-9)和腾讯视频、央视网、央视频等平台,并面向海外播出。
《镜头里的中国》海报
《镜头里的中国》共5集,分别聚焦魏克然·钱纳(印)、柯文思(英)、竹内亮(日)、费嘉炯(美)、奥利弗·格兰让(法&瑞)五位国际知名纪录片人在中国的工作经历和创作故事,通过深度采访和纪实跟拍,影片追问了五位纪录片人“为何来到中国”“为何记录中国”“如何向世界呈现中国”等关键问题,观众可以跟随主人公的第一人称讲述,了解国外纪录片人眼中真实、多元、立体的中国。
透视中国发展奇迹的魏克然,关注平凡中国故事的柯文思,促进中日友好交流的竹内亮,观察中国历史文化的费嘉炯,踏上大美新疆土地的奥利弗……他们带着好奇心走近中国,以平视、温情的姿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一段段由国际纪录片人镜头记录的纪实影像,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的真实呈现,背后更深藏着他们对于中国的深厚感情。
魏克然是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区总编辑。自1995年加入探索频道以来,魏克然和团队制作了数百部中外合拍纪录片,他本人也成为了纪录片行业的探索者、实践者。将中国故事“全球化”,是魏克然一直在做的功课。
近几年,他主导创作的《战“疫”启示录》《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等作品在海外播出后产生了不俗的影响,这也让他坚定了“用世界的语态,讲好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理念。在魏克然看来,能有机会用纪录片这种真实的方式感知中国是一件幸运的事。立足中国,理解中国,面向世界,他向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户,而他与中国团队的合作,也为中国本土纪录片创作注入了新的观念。
柯文思是世界知名导演,在四十年的纪录片创作生涯中,曾捧回两座奥斯卡小金人以及16座艾美奖奖杯。他也是好莱坞的“剧本医生”,拍摄足迹遍及80多个国家,以全球的视野见证历史发展。在柯文思心中,最好的纪录片必须是情感真挚、能引起共情的纪录片。因此,无论是《善良的天使》还是《柴米油盐之上》,这些中国题材作品都融入了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展现出纪录片最真诚的一面。
作为一位曾供职于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国际导演,柯文思清楚地知道,大多数西方观众并没有机会真正、全面地了解中国。他也坚定地认为,中国值得被世界关注,世界其他国家也应该去了解这个非凡的国家,而纪录片就是让西方看到中国故事的最好途径,也是中国展示自我的最佳窗口。
2013年来到中国后,竹内亮导演一直致力于为中日两国观众搭建沟通的桥梁。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竹内亮创作的《南京抗疫现场》《好久不见,武汉》《后疫情时代》三部纪录片在中日两国走红。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竹内亮喜欢中国的人情味,也看到了中国的变化与成长。《走近大凉山》《再会长江》两部纪录片均以竹内亮个人拍摄的重访经历为内容,用影像见证大凉山地区和长江沿岸十年前后的变化,讲述滚烫而真实的中国故事。竹内亮的拍摄总是充满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使得影片更加真实可信。“主观”是他作品的特质,“真实”是他本人的底色。关于如何向国外观众展示真实的中国,竹内亮导演在影片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费嘉炯总是被人亲切地称为“费教授”。作为昆山杜克大学中国历史方向的教授,费嘉炯在华旅居26年,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以及深入且多元的理解。
2015年起,费嘉炯担任《战火围城》《黑暗时刻:我们在南京》《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等纪录片的出镜主持人,向国外观众讲述了中国伟大、艰苦的抗战历史。作为历史学者和爵士爱好者,他还创作了一部有关上海爵士乐的纪录片《上海爵士一百年》,用纪实影像见证上海爵士乐百年变迁与上海城市文化发展。费嘉炯希望未来能够和更多中国纪录片团队合作,让真实的影像成为历史的见证。
奥利弗是谁?他是体育游戏节目《城市之间》的总裁判,活泼的主持风格为无数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也是法语地区家喻户晓的明星主持人,主持的纪录片《奥利弗游中国》成为世界法语地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他还是优秀的纪录片人,与中国团队一起制作系列纪录片《我的新疆日记》,探索、发现和讲述多彩新疆的人物故事。
15年间,奥利弗化身为旅行者和记录者,从偏远的山区村庄到现代化的城市,他走遍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饱览中国各地的山河风光,目睹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与梦想,见证了中国脱贫攻坚的精彩历程,以及经济社会巨大的发展变化。他说,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到那里行走、观察和体验,而创作纪录片就是他行走和体验的方式。
纪录片被称为“国家相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历程,纪录片是最生动的“影像文献”,为历史提供最鲜活的“影像注脚”。《镜头里的中国》五位主人公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经历,但他们的工作、生活和作品都在时空上与中国的发展相互交织,形成了巧妙的互文和互动关系。他们用宝贵的个人生命体验,感受和触摸中国的发展变革;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的叙事时空,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从而营造出本片的叙事张力和看点。
随着中国迅速发展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渴望了解一个行进变化中的中国。中国纪录片也在不断积极“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促进国际间人文交流的使者。2019年,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批准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在中宣部指导下,中国传媒大学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BriDoc),搭建起纪录片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国家级平台。“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由国内外智库研究机构、专业制作播出机构、纪录片节展平台等59家成员单位组成,包括华纳兄弟探索集团、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日本NHK、韩国KBS等国际知名媒体机构,旨在促进中外主体以纪录片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国际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正成为中国传媒大学夯实在纪录片“产、学、研、创、展”领域的特色优势地位、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揭牌仪式现场
作为“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的最新成果,《镜头里的中国》展示了海外纪录片人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讲述他们的中国情缘。五位国际纪录片人通过自己的镜头,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也鼓励了更多国际传媒和纪录片人士关注中国、记录中国,并通过多元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主创团队也发挥融合传播思维,聚焦全球疫情主题,围绕五位主人公推出系列短视频《手机里的疫情故事》,以手机中的照片为媒介,分享他们的疫情故事,传递关于后疫情时代的种种思考。《镜头里的中国》《手机里的疫情故事》两部作品组合搭配,互为引流,形成跨媒介、跨平台的矩阵传播效应。
《镜头里的中国》《手机里的疫情故事》海报
中国传媒大学始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学之道,并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本片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何苏六教授担任总导演,电视学院韩飞副教授担任执行总导演,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共同完成创作,推动纪录片国际传播领域的产学研融合发展,助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同时,以本项目为抓手,团队探索了高校实践育人的新机制,学生有机会在项目中施展拳脚,学习国际纪录片人的创作理念,熟悉国际项目操作流程,让后备人才提前进“主战场”,为学生后续投入国际传播事业积攒经验。
《镜头里的中国》和《手机里的疫情故事》的创作水平也得到业界、学界一致肯定。2022年,两部作品均入围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其中《镜头里的中国》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最佳创意作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学院奖”一等奖。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