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校举行第十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ICEEG2023)

发布时间:2023-06-13 16:44:10

6月8日,第十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ICEEG2023)开幕式在我校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及我校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共同主办,我校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承办。大会聚焦“工程环境地球物理与智能探测技术”主题,通过交流探讨地球物理技术在环境和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应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需求,推动浅地表地球物理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创新。


我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友宏,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黄清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夏江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杨进,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熊盛青及来自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300余人参加开幕式。副校长刘大锰主持开幕式。

孙友宏在致辞中指出,工程和环境地球物理旨在探测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浅地表工程、资源与环境问题,主要研究绿色、环保无损的高分辨率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浅地表探测技术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大大促进了浅地表智能探测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为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及地质灾害探测提供先进技术支撑和保障。孙友宏强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作为国家地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地球的形成、演化、地球的结构和物质组成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希望通过召开此次会议,促进我国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领域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实现最新学术成果的共享与交流,共同提高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水平、推动世界地球物理学科的繁荣发展。

黄清华、夏江海、我校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邹长春先后致辞,共同祝贺本次会议的召开。

会议期间,林君院士作了有关城市地下空间拖曳式瞬变电磁(UtTEM)探测技术及应用的报告;彭苏萍院士作有关城市道路及地下空间安全探测技术体系的报告;熊盛青作航空物探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进展的报告;美国工程院院士?z Yilmaz教授作Applications of Engineering Seismology to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ase Study学术报告。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200余篇,参会人数超过300人,近150人作口头学术报告,近20人张贴了论文海报。

本次国际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全球范围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围绕城市地下空间地球物理探测、高频面波理论及应用、探地雷达技术及应用、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工程地球物理、水文与环境地球物理、灾害地球物理调查、无人机探测、智能探测技术、浅层主动源与被动源地震探测及地球物理仪器与软件研制等问题,开展深入广泛的交流研讨。会议对我校地球物理学学科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于2004年召开,受到了国内外地球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逐渐成为浅地表地球物理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学术会议。历届会议的召开有力推动了我国浅地表地球物理研究及应用的发展,建立了与国际同行间的广泛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责任编辑:李倩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6月8日,第十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ICEEG2023)开幕式在我校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高校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