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团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学院团委决定在全院广大团员青年中持续广泛开展“优才·新青年—2019年度学生培育行动计划”。
此次培育计划全院共50多名优秀青年报名,经过学院老师初审,共24名优秀青年进入到最后的答辩环节,最终结果由线上投票和线下答辩得分综合产生。本次现场答辩用吴迪老师的话说可谓是“神仙打架”,那么这场“打架”究竟怎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2月12日中午12:40,材料与化学学院“优才·新青年—2019年度学生培育行动计划”评选答辩在材化楼110顺利举行,学院学工组吴迪老师、陈文婷老师、唐伟老师,党支部书记兼职辅导员林士君,研究生会主席韩聪,学生会主席徐宇豪出席了此次活动。另外,从全院遴选出的近100名学生代表也来到活动现场,为24名答辩选手投出自己手中宝贵的一票。
答辩环节整场活动的高潮,24名选手在短短的3分钟内,紧紧围绕申报项目,用PPT+语言陈述的方式,为大家展现出自己从进入大学到现在所获得的成就和先进事迹。每个选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沉稳严肃,有的风趣幽默。但不管哪样的答辩风格,都让他们的故事深深的留在了现场观众的心中。
此次评选类别涵盖了同学们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答辩选手分享了自己的学习路上的心路历程,科研路上的坎坷多磨,有的讲述了自己如何爱上运动,并在运动方面的自我成长,有的为同学和老师呈现了自己在文化艺术方面逐步提升的过程,而有的选手则是展现了自己是如何先放下手中的大学生活选择走进部队的艰难历程。
答辩选手年龄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有混迹地大九年的“老手”李海涛博士,也有刚进大学一年多的本科生董岳同学。本次评选覆盖了本、硕、博三个层次,不同年龄段的选手在同一个舞台上共同展示自己的风采。
本次活动的另一个亮点是,现场答辩评分全部由来到答辩现场的学生代表投票产生,老师只做点评和分析。这样更有利于选出学生心目中那个“优秀”的人,让优秀青年真正成为学院全体青年的模范。
吴迪老师指出,同学们要学会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答辩方式也不要仅限于传统的“三大块”,要体现个人风格。而本次评选最大的目的,不仅要选出“优才”,更希望这些“优才”能够影响带动身边的同学,大家一同朝着“优才”的方向努力。
至此,本次“优才·新青年—2019年度学生培育行动计划”评选答辩顺利结束。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此次活动学习到答辩选手们的优秀品质,并且朝着他们的方向砥砺前行。
最终24名入围同学中,13名同学入选“优才·新青年——2019 年度学生培育行动计划”。结果如下:
入选“优才·新青年—2019年度学生培育行动计划”名单:
学业优秀:王伶月;爱岗敬业:李海涛;文艺风采:田格;全面发展:雷成俊;志愿服务:温语晨;躬行实践:董岳;创新创业:王文强;国际交流:朱玉菡;自强不息:吴从铨;阳光运动:王明涛;钻坚研微:张锦;孝老爱亲:库尔班·热合曼;爱国奉献:梁誉
入围“优才·新青年—2019年度学生培育行动计划”名单:
李馨、马骏、王翔宇、胡悦丰、魏梦贞 、杨文强 、宋昕桐、石百千、薛世纪、曾子明、张靖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