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系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思政50条》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并结合工作实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于2019年4月出台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每年度学院遴选1个系作为“思政课程”全面建设单位,其他系遴选10%的课程作为先行建设示范课程。2018和2019年该院两个基层党支部旅游管理系和经济学系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也成为100%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基层组织。
一、专业课程思政的出发点
1.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做好学生成长成才价值体系的引领;
2.利用中国经济改革和企业管理的丰富案例——金矿——充分用事实阐释理论,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渗透;
3.专业教师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教学能力,是实现专业课思政功能的有效途径。
二、精准滴灌,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大纲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即一切知识都具有“善性”,问题在于是否有发现的慧眼。学院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将中国改革和发展生动实践中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价值观等思政元素纳入到专业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从而实现课堂思政育人的精准滴灌。旅游管理系已完成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编制工作。新教学大纲注重在课堂讲授中挖掘思政案例,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环节,通过间接内隐的方式促使学生接受包含道德观念、思想素质及成长进步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在专业课堂上播撒“育人”种子
作为专业教师,本来只需要在学生心中建好“专业柱”,而现在又肩负起筑成“承重墙”的重任。如何在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专业课程的前提下,悄然植入“立德树人”的DNA呢?课程思政的践行主体是教师或团队,教师应自觉梳理各门课程内蕴的思政元素,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团队,不断创新教授方法和内容,以学生是否喜欢为教学效果为目标设置课程设计,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提升他们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多次带领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红色教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把党的历史讲在祖国大地上,用党的革命精神涵养学生成长,实现师者“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响应十九大报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的号召,2019年7月,旅游管理支部书记李江敏老师作为带队老师带领营销旅管学生“瞻精神丰碑 走学习之路”,赴嘉兴红色革命摇篮,领悟建党光辉历程(见图2)。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师生通过忆往昔·参观革命遗迹、读誓词·永记服务精神、讲经典·重塑革命记忆、访专员·采访老党员、问群众·问卷调研居民与游客,从出发前的理论学习准备,到实践中的参观走访探讨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团队重踏来路,亲历红船烟雨,再忆峥嵘岁月。学生们在南湖边,听老师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在红船面前,真正感受到了当年的艰难环境,通过对红船的瞻仰,真正感受到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实践教学结束,革命精神永在。从老师到学生,都将红船精神传递到学习工作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思政课程,更需要课程思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不能只在校园中、课堂上,更需要放眼和根植祖国广袤大地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久久为功,更需要把握重要教育节点。在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全党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之际,旅游管理系教师们带领2019级新生走出校门,来到中共五大会址、中共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长江大桥,把祖国大好河山融入课程思政,用武汉红色教育资源筑牢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以情景式教学方式培育学生专业素养。
课程团队非常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不断创新课程思政导入模式。2019年8月,李江敏老师、柴海燕老师及梁玥琳老师带领旅游管理系085181班同学赴河北省秦皇岛市进行北戴河野外教学实习。利用此次野外实习的契机,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带队老师分别选取鸽子窝公园毛主席像、角山长城、山海关古城镇东楼作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点,为同学们带来了全新的课程思政体验(见图3)。学生感受到“抱朴归真,奋发有为;胸怀华夏,不负山河”的专业情怀。
梁玥琳老师面向本专业学生和留学生开设的《旅游英语》,常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旅游服务实践英语训练。在依托传统教材的基础上,该课程新设置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训练(依托MOOC及配套教材讲授)和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两大模块。在完成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等11个常规教学知识点讲授基础上,新增了“中国的世界遗产”等9个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新年致辞”和“坚定信念,与英雄同守望”等两个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的时政专题知识点。中国已有世界遗产项目总数为55项,与意大利并列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布局艺术及其中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充分挖掘这些素材的课程思政价值,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并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热爱和认同度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和留学生的授课中,新的思政元素有利于留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加强中国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沟通与交流。该课程在课程结束后的调查中,95.83%的同学认为关于“时事思政”的内容学习有较大收获,“课程思政”模块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收获非常大。
旅游管理系全体教师打造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精品MOOC,用观察、调研等各种方式直观的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这些亲身经历的鲜活深刻事例成为他们在课堂上的主要素材,这样的课堂会更有吸引力,2020年春学期选课人数达到6000余人。2018年有7位教师教学评价进入全员前10%。《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获得2018年最美慕课一等奖,目前正在冲击国家线上金课。
四、如盐入味,以多元的形式来丰富专业思政的主阵地
“如盐入味”地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中,体现在老师对“课程思政”扎根人才培养的诠释中,也体现在以学生为主角的翻转课堂的形式中。
旅游管理课程团队发挥专业力量,积极策划了融入旅游元素的微型党课,以旅游人的角度讲述武汉城市英雄故事。由李江敏老师、肖拥军老师、李会琴老师、庄小丽老师、梁玥琳老师及辅导员赵家玮老师带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联合设计、录制《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地大旅游人讲好武汉战“疫”故事》金微课已经完成并上线(见图6)。分地理环境、城市精神、英雄人民(上、下)、抗击疫情及学生诗朗诵六部分来讲述和呈现武汉的战“疫”故事。让抗疫过程中的英雄成为旅游人讲述的时代新内容,宣扬坚守自己的城市、坚守自己岗位以守护国家的大爱。课程思政借助金微课的方式让师生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专业学习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感悟到精神价值和专业力量。
旅游管理系教师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理念等有机地融入教学科研、学生社会实践学习,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推进落实凝聚师生有力。注重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入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教育引导支部党员、任课教师深入挖掘提炼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多样的师生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过程中,引领师生思想成效突出。
“学生在哪里,课程思政就在哪里”,旅游管理系门门课程有思政。在2020春开设的专业课程中,各课任教师把国内外抗疫时事作为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创新教授方法,在中国文化、旅游地治理、旅游供给侧改革、保护地生态旅游开发等知识点中,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四个自信”背后的科学道理,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
《旅游学概论》等课程从入门起,通过课程介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加强学生对“旅游,让生活更美好”的社会价值认知,引导和培养学生以做“旅游人”为骄傲的身份认知与认同,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中国梦相统合。《旅游地学》《世界遗产管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专业课程中,传递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年暑假,在美丽的北戴河海滨,总活跃着旅游系老师带领学生野外实践的身影,在深度参与中认知专业、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成为学生最难忘的经历;炎炎烈日下,老师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也在言传身教中感染一届届学生。
每年,指导学生以“红色旅游”“扶贫旅游”“遗产保护与传承”等为选题,参与暑期社会调查实践,将旅游专业问题与革命思想教育、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的道路和方式观察等结合起来,引领学生思考和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
优秀的课程思政建设道路还很长远,还处于探索中。各专业核心课程中的通用和特色两个层面思政元素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我们今后将进一步发掘示范课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从时间视野、空间视野、学科融合等方面将课程知识点拓宽放大;将工具价值之外的人类价值和家国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出经管教师对专业的理解、对学校的热爱,成为学生心目中专业的化身。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