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走的思政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楚江拾遗”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文化发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8 17:10:46

 拾遗荆楚古韵,共绘生态新篇
       2025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楚江拾遗”实践团赴武汉市黄陂区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文化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紧扣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部署,聚焦武汉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实现环境、文化、社会三重效益有机统一。

团队参与共青团武汉市委2025年“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活动、2025年“绿色长江 青春护航”长江大保护社会实践活动、中山大学全国“发现传统村落”调研大赛等,并受到相关单位的支持和指导。

 大余湾:解码赣派建筑,创新文旅融合

实践首站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村落600余年历史沉淀的明清建筑群,成为“行走的思政课”现场课堂。实践团深入解读硬山顶马头墙、四水归堂天井等古建智慧及建筑纹样的民俗寓意,并在余氏家风馆中感知家族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团队考察当地文旅业态,记录变脸、斗鸡、皮影戏等民俗表演,调研农家餐饮与创意村咖团队举行开放式环保工坊活动,引导游客在可降解环保袋上绘制赣派建筑轮廓与本土动植物图谱,将环保理念融入文化体验。通过游客、村民及景区工作人员访谈,团队深度调研了大余湾景区离家不离村共生模式,记录开发商投入带动村民增收及影视取景等业态拓展的互利局面。


团队大余湾开展环保手绘活动

蔡官田村:赓续红色血脉,守护生态乡愁

次日,团队探访辛亥革命第一村蔡官田村。在辛亥元勋蔡济民故居,成员详细记录其生平手稿与历史资料,录制讲解视频,致力于红色历史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播。针对该村1412年建村形成的青砖黛瓦古建筑群及古井、古树、古池塘生态环境,团队开展了村道、池塘周边垃圾清理行动,并协同村民制作环保提示标语。通过入户访谈,团队收集村民关于古树、古井的集体记忆,并整理孩童描绘村落风貌的画作,形成反映村落文化基因的珍贵记录。


团队成员居民家中访谈


团队成员清理垃圾

罗家岗村:探家族建筑肌理,寻传统星象水脉

此后,团队前往有着600年建村历史的罗家岗村开展调研。78岁的村五组队长罗啟凡带领队员深入罗氏宗族一门五户的院落中讲解建筑格局与家族结构的紧密联系。村内古宅雕梁画栋,木雕寓意深远,充分体现民居内敛沉静、实用兼美的传统特色。团队系统调研了该村依托背坡面田风水格局构建的七星池塘水系,记录其在蓄水、防火、灌溉、调节微气候方面的实用功能及蕴含的天人合一生态哲学。同时,团队关注到村落老龄化、人口外迁及部分古建内部器具失修的现状,通过影像与文字对建筑构件及村落格局进行了记录,以此呼吁增强对村落记忆的守护。


团队在聆听村民讲述古建历史

泥人王村:探访千年泥塑,把脉古村新生

实践收官于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泥人王村。团队与云雾山景区副总经理王艺杰、村委成员及泥塑手艺人座谈,了解省级非遗黄陂泥塑的历史及选土、塑形、上彩等核心工艺,记录其在当代向石质、金属建材及多元题材的适应性发展探索非遗在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产品转型实践。团队实地考察了采用木兰干砌法建造的传统民居,感受其与云雾山自然环境的融合。在与村委及景区管理方的交流中,团队了解到提升村民房屋内部舒适性、平衡传统风貌保护与旅游开发、优先吸纳本地村民就业等发展思路与面临的挑战,需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共赢机制。


团队与王艺杰、黄书记交流泥塑发展历史及现状

青春接续文脉,实干绘就振兴图景

本次黄陂之行是楚江拾遗团队继天门石家河文明调研后,在长江中游地区开展的又一次“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在大余湾、蔡官田村、罗家岗村、泥人王村的系列工作,楚江拾遗团队用脚步丈量古村,用镜头定格历史用行动参与保护。团队通过沉浸式调研、系统性学习与创造性转化,进一步深化调研+科普+志愿+科研的实践模式,为传统村落的态保护提供了地大方案。

楚江拾遗将继续在乡土中国的沃野中前行,助力古村落在新时代焕发出持久生命力。


责任编辑:李江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楚江拾遗”实践团赴武汉市黄陂区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文化发展”长江大保护专项社会实践活动。
    相关推荐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