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起振兴路,“萄”最横山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葡众同心,E路先锋”社会实践调研
八月的风裹挟着葡萄的香甜,吹拂着希望的田野。8月20日下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葡众同心·E路先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金华市金东区塘雅镇横山村的土地。该团队由李会琴教授带队指导,团队成员体现了跨专业、多学科特点,包括地信专业的马莹博士,旅游管理专业的魏怡菲、王黎明、贾露杰,会计专业的成钰洁,以及法学专业的黄俊雄。团队一行7人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开启了一场与“葡萄村”的对话,解开葡萄共富的密码。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进葡萄基地,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旨在探寻横山村葡萄产业的发展基因,期望通过农文旅融合模式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团队首先来到了横山村村委会,与塘雅镇团委书记于家琦、横山村村副书记徐哲文、村技术员徐跃芳进行了深入交流。于书记详细介绍了横山村葡萄种植历史、目前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规划,并为团队的调研日程做了指导。
图 1团队在横山村村委会合影
图 2团队与村干部交流
接下来,师生们深入考察了横山村的葡萄基地。该葡萄基地建于2024年,由当地政府投资建设,占地300余亩,采用了一系列高水平种植技术。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葡萄架如绿色的长廊般延伸至远方,饱满的葡萄串挂满枝头,紫的如玛瑙,绿的似翡翠,令人望之生津。调研团队被眼前的景象吸引,纷纷拿出笔记本和相机,记录下这生动的一幕。
图 3葡萄大棚内团队与横山村技术员徐跃芳合影
图 4葡萄大棚吊挂旋转喷头
图 5长势喜人的阳光玫瑰
在葡萄基地,调研团队与村干部和基地技术员进行了深入交流。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横山村葡萄产业的发展历程、种植规模、主要品种以及近年来在技术改良、品牌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师生们就葡萄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市场销售渠道、葡萄收入等问题与负责人展开热烈讨论,现场学习、讨论氛围浓厚。
图 6葡萄自动化大棚
图 7塘雅镇团委书记于家琦介绍葡萄大棚
图 8 技术员邀请师生品尝葡萄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葡萄产业对村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当前横山村旅游发展情况,8月21日,调研团队还进行了入户访谈。深入调研了葡萄种植给家庭带来的收入变化、葡萄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期望等。村民们非常热情地接待了调研师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想法,为调研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图 9学生与村民们正在热情交谈
走过大棚,调研团队来到了“德宇家庭农场”,负责人吴文英说“‘新农人’应脱离纯商业化的导向,做一些更有利于家乡父老的社会化事业。”让所有人感受到了“新农人”的担当。
图 10正在工作的吴文英
调研中,团队摸清横山村葡萄种植规模、文旅配套现状,也发现产业融合中品牌弱、业态单一等问题。团队发挥专业所长:实地统计产销数据、访谈农户与商户,用旅游管理知识规划体验项目,结合会计专业梳理成本结构,从法学角度完善合作协议。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以专业方案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衔接难题,让葡萄产业串起“种植+文旅”增收链,为乡村特色产业融合探路。
地大师生的调研仍在继续。接下来,他们还将走访横山村附近文旅产业发展、当地葡萄加工企业,从农文旅融合角度梳理横山村葡萄产业的发展路径。正如带队老师言传身教的一样:通过调研,我们不仅记录下一个村庄的“葡萄故事”,更能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这或许就是乡村振兴中,“小葡萄”能串起“大幸福”的关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