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合力 冰雪盛会显担当 ——民族传统体育学院教工党支部服务亚冬会纪实
在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这场举世瞩目的冰雪盛会中,哈尔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院教工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化身服务保障的“红色引擎”,带领团队在冰球赛事服务中书写了一曲担当奉献的时代华章。作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教工党支部将初心使命融入赛事服务全过程,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专业素养,为这场冰雪盛宴注入了强劲的红色动力。
一、堡垒先行:以组织优势筑牢服务根基
亚冬会冰球赛事肩负着展示中国冰雪运动实力、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使命,哈尔滨体育学院大学生滑冰馆承办的27场比赛(含16场女子冰球、11场男子冰球),吸引了万余名观众参与,服务任务艰巨而光荣。面对挑战,民族传统体育学院教工党支部迅速行动,将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党总支书记王德新挂帅统筹,以多年党建工作积累的组织经验搭建“中枢神经”,从人员调配、物资筹备到跨部门协同,构建起高效运转的服务体系;教工党支部书记李国龙、副院长张忠楼、党员教师刘德强等组成“核心服务组”,形成“书记带头、党员冲锋、全员跟进”的工作格局。
这种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组织模式,让服务工作有了“主心骨”。赛前,党支部召开专题会议细化分工,将观众引导、秩序维护、翻译服务、志愿者管理等任务分解到每一位党员,签订“责任承诺书”;赛中,建立“党员先锋岗”轮值制度,确保关键岗位时刻有党员值守,突发状况第一时间响应。正是这种“党建+服务”的深度融合,让分散的力量凝聚成攻坚合力,为赛事顺利开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二、先锋引领:以模范作用彰显党员本色
在服务一线,教工党支部的党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誓言,用专业与担当诠释初心。党总支书记王德新如同“定海神针”,凭借扎实的党建工作经验统筹全局,面对场馆协调、人员调度等复杂问题,总能快速形成解决方案,确保服务团队“零失误”运转;副院长张忠楼扎根观众服务最前沿,将党员的细心与耐心融入每一次引导、每一次解答,用“绣花功夫”维护赛场秩序,让观众在安全有序的氛围中感受赛事激情;教工党支部书记李国龙发挥语言专长,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红色桥梁”,他用流利的外语为韩国等多国观众消除沟通障碍,不仅传递赛事信息,更讲述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故事,让国际友人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与真诚;党员教师刘德强聚焦志愿者管理,以党员的责任意识打造“活力梯队”,通过岗前培训、岗中督导,让志愿者队伍成为服务一线的“青春力量”;党总支副书记周滨同志在坡面障碍技巧项目中坚守起点岗位,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保障赛事环节衔接顺畅。

这些党员骨干的先锋行动,形成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他们用汗水与坚守,将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让“共产党员”的徽章在冰雪赛场闪耀光芒。

三、价值升华:以服务实效诠释党建力量
教工党支部的服务工作,早已超越单纯的赛事保障,成为彰显中国精神、传递中国温度的重要窗口,其价值在三个维度深刻彰显。
在国家形象层面,党支部带领团队以专业服务为“中国名片”增光添彩。万余名观众的有序观赛、中外运动员的顺畅交流,背后是党组织统筹下的精密协同。外国观众通过党员们的热情服务,看到了中国基层治理的高效与有序;运动员们在安心专注的赛场环境中,感受到中国举办国际赛事的专业与担当。这种“润物无声”的展示,比任何宣传都更具说服力。

在国际交流层面,党支部成为文明互鉴的“红色纽带”。李国龙的翻译服务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对话——当他向外国观众介绍冰球馆的环保设计、讲述哈尔滨冰雪运动的历史时,传递的是中国对绿色办赛、文化传承的追求。不同国家的文化在服务中碰撞融合,让亚冬会不仅是竞技舞台,更成为增进友谊的桥梁,这正是党组织引领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党建深化层面,这场服务实践成为党支部淬炼初心的“大熔炉”。党员们在解决复杂问题中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增强大局意识,在奉献中深化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理解。这种“在实践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的模式,让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坚实,为高校基层党建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冰雪赛场的细致服务到国家形象的立体展现,民族传统体育学院教工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为笔,以担当奉献为墨,在亚冬会的画卷上绘就了浓墨重彩的红色篇章。这不仅是基层党组织服务国家重大赛事的成功实践,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基层党建赋能社会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当党的组织优势、党员的先锋力量与时代使命同频共振,便能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书写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精彩答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