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赋能破解产业困局 精准服务激活乡村振兴——农业装备学院教师党支部教师开展暑期特派员下乡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4 13:45:17

近日,农业装备学院教师党支部教师、省科技特派员陈晓宇,赴讷河市为兴旺鄂温克族乡进行技术指导服务,针对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瓶颈精准施策,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活力。

图片1

一、座谈把脉问诊 锁定产业痛点

在乡政府座谈会上,陈晓宇听取副乡长富国强关于全乡产业布局的介绍后,与村"两委"干部、产业带头人深入交流,精准掌握四大核心产业突出问题:永久村赤松茸产业园因产品单一、销路狭窄陷入停产;新兴村有机水稻虽获认证但规模小、推广难;兴旺村6栋温室大棚存在半荒废、效益低下问题;索伦村和百路村鄂温克民俗项目面临特色不足、模式陈旧的停滞困境。

图片2

二、靶向施策开方 破解发展难题

1.永久村赤松茸产业园

针对千万级产业园区停产困境,陈晓宇实地查看生产车间后,提出"123"建设方案:“1”是一个核心,即以文化为引领,打造乡村品牌;“2”是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突破传统营销模式;“3”是从生产模式、产线调整、产品研发三个方面提出了“高机动+高效率+高效益”的园区复产“三高”建设规划。

2.新兴村千顷农夫合作社

在千顷农夫合作社的生产基地,陈晓宇针对有机水稻推广难、销售难等问题,创新提出"双认证+梯次推广"策略:指导申请低GI食品认证,与原有机认证形成叠加,提升产品溢价空间;设计"示范田+带动户"逐轮递增模式,破解农户经济压力;同步构建"乡级公共品牌+自媒体矩阵"营销体系,逐步形成乡级产加销特色模式。

3.兴旺村温室大棚项目

面对百万级大棚项目入不敷出的半荒废现状,陈晓宇建议实施"硬件改造+品种优化"双轮驱动:改造棚体结构增强透光保温性能,优化果蔬品种延长大棚种植周期,借助物联网监测系统实现精准管控,打造"春提早、秋延后"的错季生产模式。

4.百路村、索伦村鄂温克民俗项目

围绕两村鄂温克族民俗项目依赖政府投入、民族特色不鲜明、度假村项目全面停滞等问题,陈晓宇提出"文化深挖+业态融合"方案:梳理鄂温克族狩猎文化、桦皮工艺等非遗资源,设计"民俗体验+手作研学+特色餐饮"的沉浸式旅游线路,开发榛子、柳蒿芽、刺五加等衍生品,形成"白天体验+夜间住宿"的全链条消费场景。

图片3

三、系统谋划长远 获多方高度认可

服务期间,陈晓宇与乡党委书记张洪志、副乡长付国强就全乡产业规划达成共识:建议建立"科技特派员+行业专家+乡土专家"协同服务机制,在重点建设赤松茸产业园区、千顷农夫合作社、鄂温克族民俗项目三大特色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构建形成具有兴旺鄂温克族乡特色的乡级产业发展模式。此次技术服务因问题找得准、方案接地气,赢得村干部与村民一致好评,乡领导表示将专题研究落实建议,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图片4




责任编辑:宋春晖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农业装备学院教师党支部教师、省科技特派员陈晓宇赴讷河市为兴旺鄂温克族乡进行技术服务,针对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瓶颈精准施策。
    热度
    more +